频繁跳槽是不好的习惯?

最近寻找了很多简历,发现才毕业2-3年,工作换了4-5份,平均一份工作时间只有半年,企业敢用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不是那种怀才不遇的人?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吧,尤其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很多其实是没有什么目标的,只是找一份感觉合适自己或者说专业对口的工作,做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然后再跳槽,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再跳槽。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是因为心中没准确的目标,也有一种原因是公司氛围不好,或者从一开始就给应聘者画了张太理想的大饼,应聘者入职没多久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说的那样。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真的有话说。其实题主问的就是 频繁跳槽是否能够带来相应好的收益。

企业喜欢高薪雇佣新员工,尤其是跳槽而来的员工,有一个从人力资源配置上的考虑,那就是新人能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刺激老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大部分公司来说,每隔一段时间吸收新员工、淘汰低效员工是必要的。这对于有跳槽打算的人们无疑是好消息。

但这并不意味着频繁跳槽能够一直为求职者带来收益。事实上,频繁跳槽很可能只适用于某些条件苛刻的早期职场环境。

根据我们对100offer平台成功入职者所做的调查,尽管这 1041 位求职者的平均跳槽间隔为 13 个月,细分之后可以发现,在 419 名(占总数的 40%)5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履历中,跳槽间隔被拉长至 19.6 个月,而如果计算 10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他们的平均跳槽间隔扩大到 27 个月。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市场上成功的求职者,频繁跳槽的经历往往集中在早期。当他们获得了较理想的工作职位及较长时间的职场经验后,跳槽意愿受到了显著抑制。

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种:

1)个人职业愿景的逐步实现 在经过多次职业调整后,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员工已经实现了当初的个人职业规划,或者已经在通向实现的道路上,并无急迫的跳槽动力。

2)跳槽成本增加 随着年纪增大,职场人士对于跳槽倾向于越来越谨慎,因为跳槽成本远比自己还是新人时昂贵得多。有长期经验的求职者所需要匹配的职位往往偏向核心岗位,而这类岗位的总数和流动性都远远低于一般岗位。

3)从事业转向家庭 成家立业后,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注意力向家庭的转变也会促使跳槽行为的减少。

4)收益从代数增长转向指数增长 在互联网行业,资深员工的收入逐渐从工资收入改变为工资 股权、期权收入,为了兑现自己的全部收益,他们对于跳槽会采取更加稳健审慎的态度。某消费金融企业的 PR 总监 Adam 在大学毕业后曾多次跳槽,但随着年纪增长,他接受了加入消费金融公司的邀约,除了每年不菲的薪资,还有 4 年到期一共价值超过 200 万元人民币的受限股票发放。而要完整获得这份收益,Adam必须放弃在 4 年中的任何一次跳槽机会。

尽管HR会声称,不管工作经历有多长,只要履历上的公司超过5个就会让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产生跳槽频繁的印象,但是在实际的招聘行为中,我们发现,频繁跳槽的员工仍有相当多的市场。

针对超过 6000 名平台用户的面试邀请次数进行统计后,我们发现:工作时间在 6 年以下的,其获得面试邀请的机会相对来说要明显高于 6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其中最受面试单位欢迎的求职者,平均工作经验为 5 年。

而这一年龄段的工作人群,正是跳槽行为高发时期的人群,可以推测,他们面临的职业选择多,与其跳槽行为的频发,两者有一定关联。

对频繁跳槽的总结:

我们的观点是,频繁跳槽势必影响作为求职者的形象。长远而言,频繁跳槽可以获得短期收益,但难以实现财务上的指数增长,因为实现指数增长需要股票以及期权收益的兑现,而为了获得它们,员工必须抵制住频繁跳槽的诱惑。

对于年轻职场员工,如果你的跳槽理由来自比较健康的那部分,比如对当前工作缺乏兴趣、希望改变职业平台和工作状态,那么用短期的频繁跳槽来进行调整试错,并无过多可指摘之处。但对于跳槽对象和自身实际能力,务必要有清晰的认识。

倘若遭遇到了不健康的频繁跳槽,则需要反思自己的跳槽目的是否明确,频繁跳槽后的收入增益是否能够覆盖跳槽成本。倘若发现自己并没有在这些事情上想清楚,那么或许调整心态和重新树立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的。否则,频繁跳槽只会让你加入那些随波逐流者的行列。

来自职Q用户:100offer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