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刘文静是作为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功臣,最后却落一个身首异处的结果,实在令人唏嘘。刘文静在押赴刑场的路上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按刘文静的说法,李渊这是在屠杀有功之臣啊,但是为什么被杀的却只有这一个呢?

嫉妒之心,迷失心志?

当时李渊身边有三个非常信任的人:分别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宰相裴寂、刘文静。当时裴寂是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刘文静是纳言相当于部长。同样 是重臣待遇差别是很大的,裴寂可以躺李渊的龙床上,而刘文静是绝对没有这个待遇的。

这就要从两个人的性格来分析了,刘文静性格外向、胆子很大,很有才华,但是却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恃才傲物。而裴寂性格沉稳、善于观察和揣测领导 的心思。两个 人最初都是非常受李渊宠爱的,但是渐渐的两个 人的地位开始出现变化了,裴寂一天天地获得宠爱,这让刘文静心中非常 不爽,所以 上朝的时候,刘文静经常和裴寂唱反讽,弄得裴寂很没有面子,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是这一切李渊都看在眼里,裴寂的宽容不计较越发让刘文静显得小气、鲁莽、幼稚。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如果能战胜自己的内心,那他便是不可战胜的。此时刘文静的内心却充满着嫉妒与怨恨。

山西危机,裴寂请战

突厥可汗处罗带兵进犯太原,而当时负责守卫太原的是李渊的第4儿子,齐王李元吉。这个人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平时 喜欢狩猎,喜欢看下人们玩军事游戏,拿着武器互相对砍,对于这样一个残暴的儿子,让他去保卫太原,李渊是不放心的。更何况他确实也是一个草包将军,没有几天,太原就陷入了危机之中,成了一个烂摊子。

烂摊子终归是需要人去收拾的,按理说,打战是武将的事,裴寂却在此时请求出战。裴寂作为李渊的宠臣,在朝中地位很高,但是指挥打仗的军事水平,一个字形容--菜。

毫无军事基础的裴寂为什么要去带兵平乱呢?这其实也是让刘文静挤兑逼迫所致。平时刘文静在朝中、私下经常说裴寂并没有什么 真才实学,就会溜须拍马,喝酒吃饭。这些话传到裴寂的耳朵里,裴寂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毕竟 从起兵以来刘文静随李世民出征,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都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裴寂毕竟不是打仗的材料,强行出征就属于内裤改西装,不够材料,果然山西之战大败而归。而李渊对裴寂还是很宽容的,只是训斥了向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让刘文静更加心理不服了,自己当初打了败仗就撤职,而裴寂却只是骂几句,同样的惨败,差别怎么那么大呢?最不该说的话,最不该做的事,一起做,好日子结束了。

武德二年,刘文静和他弟弟刘文起喝酒,本来喝酒是一个高兴的事,但是一个失意的人,喝酒之后容易将自己的苦闷之事全部说与他人听,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酒后吐真言,喝多了的刘文静向他弟弟诉说着自己心中的苦闷,说着说着就激动了,完全忘记了分寸,说了一句他一生中最不应该说的话:“裴寂,你给老子等着,老子早晚有一天要宰了你。

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这话恰好被刘文静的小妾听到了,还是一个失宠的小妾, 一个失宠的女人满心嫉妒,充满怨恨,便 将这话告诉了他哥哥,并且让他哥哥去举报刘文静谋反。

也许刘文静是命里该绝,他在酒后胡言或许 不至于入罪,但是他偏偏在酒后进行了”厌盛“这种迷信活动,而”厌盛“在当时 是明令禁止的活动。这典型属于挑战当朝法律,胆大妄为。李渊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就组织成立了调查 小组,要把这件事查清楚。成小组成员是萧瑀、李纲、裴寂。这个专案小组中裴寂的出现就注定了刘文静的命运了,他们二人是久结下的梁子。
整个审案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刘文静承认自己有怨言,但是绝对不承认自己谋反。这话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存在态度问题啊。有怨言,对谁有怨言,从表现上看,这是刘文静和裴寂两个 人在争宠,而从深层次分析,这是刘文静对李渊不满啊。其实刘文静如果 想自救,只需要态度坚决的矢口否认这一切就可以 了,这样很快就结案了。但是他承认了自己有不满情绪,这个不满就太有深意了。

萧瑀、李纲这两位都是隋朝的老臣,后投奔李渊的,都是以敢说真话而著称。他们二人都认为刘文静是绝对不会谋反的。两个 大臣都说刘文静不会谋反,以李渊对他们的信任度,肯定是相信他们的判断的。而裴寂好不容易 逮住这样一个机会,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裴寂说:刘文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这个人性格粗鲁跋扈,敢于冒险,而他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我觉得他一个危险分子。危险分子这个词杀伤力满分,裴寂直接指出刘文静存在德和才的问题。他认为刘文静是有才无德,属于才高而德很差,这样的人做好事很出色,做坏事同样也很出色,属于典型的危险分子。

这样的评论,让李渊左右为难,毕竟刘文静是开国功臣,在朝中的威望很高的,如果 处理不好,会引起很大的负责情绪的,所以李渊决定问一下李世民的意见,毕竟从起兵开始,刘文静就一直在秦王手下做事,而事实上李世民和萧瑀、李纲犯了同一个错误,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李渊介意的根本不是刘文静有没有谋反,而的他的态度问题。

刘文静口无遮拦的发表着对朝廷的不同意见,这就是公然的对李渊表示不满,一个大臣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朝政品头论足,而作为皇帝,是不是觉得很可怕?最可怕的是,这个肆无忌惮对朝政品头论足的人,还有那么多人支持。而这样一个人,李世民、萧瑀、李纲三个人都还力保刘文静,其实是害了刘文静,因为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很庞大的势力。

而自古以来,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敢于威胁皇权的人,一个字:杀!所以刘文静必死无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