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主备课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新民中心学校 习天国)

如题所述

内容摘要:主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只有把主备课的功能定位在解决问题上,把教学研究作为主备课的主要任务,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要素”的作用,才能使主备课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关键词:主备课 校本教研 在大力推行校本教研的背景下,各地的很多学校都进行了主备课。我校结合辖区内各学校中平行班较少的实际,从2008学年开始举行主备课活动,活动以中心学校内同年级组为单位,分别在每学期期初和期中开展。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体验到了主备课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它存于学校的价值。那么,要怎样提高主备课科学性和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应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主备课应该怎样定位?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如何发挥校本教研“三要素”的作用?下面,我就我们的实践与思考略述浅见。一、主备课的功能要定位在解决问题上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的范围很广。它既可以是学习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学情;既可以是反思教训,也可以是总结经验;既可以是剖析案例,也可以是探讨方法。我认为,教师的备课合作,就应该是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提高。主备课,就应该是对教材的分析处理、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易混易错点知识的把握、教法学法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预设与生成的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最根本的是教师之间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或者是教学智慧的共享,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主备课就是“基于问题聚焦与解决”的系列活动,它是一个聚焦问题、形成方案、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过程。二、主备课要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既然主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备课活动中必须发挥好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的作用。 1、重视主备课中的个人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至少要有初备前反思、研讨时反思、上课后反思、下次备课时反思四次。教师参加主备课,不是带着“空脑袋”来,而应对主备课的内容有一定深入的思考。在进行集体研讨前教师必须反思教学实践,自读自悟教材,写出教学设计草案,做好主备课交流的准备。集体研讨时要与别人的备课对比后进行反思,结合学情修订教学预案。课后反思是主备课的总结阶段,对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和困惑点进行交流,肯定优点,查找不足,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改进的措施,以便扬长避短,促进下步教学的开展。在随后的主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2、处理好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关系。主备课是教师互助合作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凝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发挥群体的作用和优势。因此,主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要克服每次集体备课都由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让他们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这样的备课活动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使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通过主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相对而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在整册教材的把握上应承担起培训任务。但是,每个教师都是主角,都要有效地参与其中,研究教材的重难点,找到最大限度发挥教材作用的关键点,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长点,找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课改理念的着力点。每个人都真正地动起来,在互动中交流,在互动中思考,在互动中收获,在互动中成长。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个人引领和同伴互助两个方面的作用,又要注意两者间有所侧重,特别要注意促进教师间的平等交流。这是因为在新课改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主备课重平等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年轻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主备课就能实现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三、要把教学研究作为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 主备课是一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虽然不同学校有不同模式,但“把教学研究作为主备课的主要任务”这一点是相同的。探讨的问题可以覆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既可以讨论备课、教学设计,也可以讨论一些教师关注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三步走的主备课流程为例作阐述。1、个人初备环节:挖掘处理教材,发现教学问题。 个人初备环节由年级组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工,确定每个内容的主备人。主备人将备课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围绕知识点、自学提纲、技能训练题等内容写出初备教案。辅备人也要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写出备课提纲。同时,参与备课的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去面对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学生去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的挖掘处理和问题的发现,是一个教师对教材内容、教材总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从而领会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意图。2、集体研讨环节:共同研讨后形成方案,聚焦并解决问题。 集体研讨环节由同年级的教师对初备教案进行讨论、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对问题预设、点评、追问等内容进行研讨和初定。每位教师边研讨边交流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或困惑点,经讨论后提炼出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或“普遍性”的问题,形成本组本次的研究主题。各位教师在年级组长的协调下,根据本组本次的研究主题,结合各自的特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备教师负责主讲,介绍“解决问题”办法和途径,其他教师提出建议及补充意见,形成大家公认较好的教学预案。这一环节突出集体研讨解决问题,展示了年级组从带着主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组内全体成员带着问题,本着研讨的态度进行研讨交流。 如我校低段组在商讨的基础之上聚焦了这个问题:部分学生作业拖拉如何解决?面对作业拖拉问题,老师们商量后一致认为:一是与学生学习习惯有关;二是与课堂作业设计有关。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解决部分学生拖欠作业的问题,他们把这次的研究主题定为:《精心设计开放式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四年级组聚焦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熟练掌握量角方法?老师们经过讨论,认为可运用“顺口溜”帮助记忆量角方法,因为“顺口溜”易于上口,简单好记,学生感兴趣。于是编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点对点,边对边,顺着0度找刻度,0度在里圈就看里圈数,0度在外圈就看外圈数。3、二次备课环节: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反思提炼新问题。二次备课环节由教师根据本人和班级的实际,根据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通用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因此,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上课前先备通用内容,在通用内容的引领下,针对学情、师情进行二次备课,写出个性教案。二是课后重反思,提炼新问题,要对照课前预设的方案和策略,如果问题已经解决,就提炼新的问题,进入新的一轮循环研讨活动。如果没有达到解决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不彻底,就进一步分析原因,寻找新的策略。如果本次活动的问题解决策略是有效的,但是发现了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可把这个相关的问题作为下一轮活动要探讨的问题。如我校高段年级语文组,围绕主题“慢读细品,读出文章的精彩”开展研讨活动时,发现阅读教学要达到读出真、读出情、读出悟、读出思、读出美,还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了下一轮研究的主题。 总之,只有把主备课的功能定位在解决问题上,把教学研究作为主备课的主要任务,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要素的作用,把主备课和校本教研融为一体,在备课中渗透教研,通过教研促进备课。这样,主备课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从而促进校本教研更好的发展,推动教师主动研讨的学校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1.于明.关于集体备课的思考.校长阅刊:2006,4。2.邓公明.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教书育人:2007,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