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由来

这一词从何时开始?

第1个回答  2023-09-08

要说大学生的由来便先要说一说大学的由来。

大学诞生于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大学虽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但其雏形可以追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期还有中国的孔子和其学生构成的学派。在这两个学派中,师徒们不仅一起探究学问,而且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形式。毕达哥拉斯和孔子传授的是“大行之道”,培养的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学生追随老师也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比如孔子的门徒子贡本是做生意谋生,但他却从孔子那里获得了精神财富。再往后,这种非功利衫粗的教育在欧洲一直得以延续,诞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中国却很遗憾没有延续下来这种教育。从隋唐开始,读书就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士绅梦想挂上了钩。总体来说,欧洲中世纪的四特点为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人们的物质条件充裕

相比物质生活,中世纪的人更注重精神富裕

除了信奉上帝外,教徒和教士虔诚地追求真理

学术自由被立法保护

知乎上大学生的定义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或慧镇人碧磨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这个名词在古代文献中,我并没有找到具体的体现。但在我想来,大学生这个名词的出现和大学这个名词的出现脱不了干系

第2个回答  2023-01-02

若要说大学生的由来便先要说一说大学的由来。

大学诞生于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大学虽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但其雏形可以追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期还有中国的孔子和其学生构成的学派。在这两个学派中,师徒们不仅一起探究学问,而且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形式。毕达哥拉斯和孔子传授的是“大行之道”,培养的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学生追随老师也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比如孔子的门徒子贡本是做生意谋生,但他却从孔子那里获得了精神财富。再往后,这种非功利的教育在欧洲一直得以延续,诞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中国却很遗憾没有延续下来这种教育。从隋唐开始,读书就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士绅梦想挂上了钩。总体来说,欧洲中世纪的四特点为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人们的物质条件充裕

相比物质生活,中世纪的人更注重精神富裕

除了信奉上帝外,教徒和教士虔诚地追求真理

学术自由被立法保护

知乎上大学生的定义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这个名词在古代文献中,我并没有找到具体的体现。但在我想来,大学生这个名词的出现和大学这个名词的出现脱不了干系。

第3个回答  2022-03-04

在中世纪的西欧,已经产生了大学的雏形。十一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堪称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十二世纪,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诞生,再到十三世纪剑桥大学诞生,之后大学蓬勃发展,到1500年,欧洲已有六十余所大学。此后美国也诞生了最早的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后来的耶鲁大学,以及其他包括常青藤名校在内的许多大学。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着西方文明进步的步伐。在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基础上,1810年洪堡在德国创立柏林大学,确立独立治校与自由教学的大学原则,更明确倡导学术研究的大学职能,现代大学由此诞生,远远落后的德国也在科技文明上迅速赶超英法强国。1876年仿柏林洪堡大学而进一步新创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里程碑,此后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蓬勃发展,美国的社会与科技文明也迅猛发展。德国的现代大学也对近代日本大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东京大学,以及后来的京都大学。中国同样如此。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此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科目——中国的古代大学重人学,而西方的古代大学在自然之学方面走得更远。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先秦传授诗书礼乐。汉后千余年官立的古代大学传讲正统儒学与古代经典,培养治政之才。民间私学书院,讲经辩学修身。西方早期的古代学园,传授知识,培养治政与通晓哲学之才。到中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大学也培养服务各种专业活动的人才,并在自然科学领域逐步有了突破。随着近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分科教育逐步确立。研究型大学建立以后,更是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近代中国在与列强的战争失败之后,兴国革新之举骤起,军事兴国、教育兴国、工业兴国、科学兴国等等。高等教育方面,初期创办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通晓洋务的外语学堂、直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及其他各种专门技术的专科学堂。尔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一国之兴,根本仰赖于国民素质,师范学堂受到重视和发展。再后,中国自己的现代大学孕育发展起来。

第4个回答  2021-11-08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在社会的眼中,大学生是新鲜的血液投入社会,他们会用自己的想法创造世界,可往往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眼界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在父母眼中,大学生是一群踏出高中校园的成年人即将走入更大的社交圈。大学毕业后,就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自食其力的成年人。慢慢我们开始要求自己不找父母要钱,每月给父母多少钱,为家里买些什么东西等等。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进入大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高考为主。

我觉得大学生首先是具备良好素质的人,大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提升人的素质,因为良好的个人素质是首要条件。其次,具备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作为大学生,他和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区别就在于自学能力,中学小学的教育是被动的获取知识,而大学生是主动的去汲取知识,所以自学能力是大学生理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第三点,社会眼光的不同。大学生应当是具备更好社会眼光的人,能在发现与看待一些社会问题上,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第四点,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

大学四年如果你说你学出来什么都不会,那么你的大学四年在干嘛?一味地提升素养吗?素养也需要能力去支撑它。连一些专业技能水平都没有如何去与别人竞争!这些都是个人总结的部分,也只是部分,我相信当代大学生不会仅仅只在于这几点,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

第5个回答  2022-03-06

“大学生”名词解释 

 1.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高等教育层次包含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2.年岁较大的学生。  3.方言。年岁较大的男孩子。  4.有些地方老人说大学生,意思就是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不是普通人。

扩展资料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  大学生是一群极度无聊、虚荣、理想主义的人。

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如虞舜之时,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来,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译成“书院”等,后又称为“大学堂”、“大学校”,民国以后“大学”成为正式的称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大量兴办近代学堂,日本的学校成为官办学堂最主要的借鉴对象。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是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第一所大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则转为效法美国的大学制度,而延续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则为全苏联式的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回复民国的道路,使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华人地区主要的借鉴指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