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门买东西叫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人出门买东西叫赶集,赶集,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山”、“趁墟”。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

扩展资料

集市概念

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欧洲中世纪时,集市常于宗教节庆日在教堂院内举行。某种集市往往主要进行某种商品的交易,比如乳酪集市。

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而交通运输又较困难的地区和国家,商品交换仍保留定期的、或在传统节日举行的集市形式。中国古代除少数大中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盛行名为“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在全国不少省区,特别是在北部和西南部,这种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仍然存在。

但各地使用的名称不一,如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个地点轮流举行。

其中也有个别地方利用“庙会”、“骡马大会”等形式,进行一连多日的集市性质的货物交易活动。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阿拉伯半岛农牧区,也保存有定期、定点举行集市形式的商业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赶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2

一)赶集 [ gǎn jí ] 

到集市上去买卖货物。有的地 区也叫赶场、赶墟。

二)趁墟 [ chèn xū ] 

亦作“趁虚”。亦作“趂虚”。赶集。

1)唐 柳宗元《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意思:戴着青箬笠拿着盐,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团的都是些赶集买东西的山里人。

2)宋 钱易《南部新书》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趂虚。”

意思:端州(今属肇庆)以南,三天一个集市,叫做趁墟。

三)趁圩 [ chèn xū ] 

趁圩的粤语发音、趁圩的意思。

四)赶圩 [ gǎn xū ] 

赶集的意思。

五)闹子 [ nào zǐ ] 

方言。乡间的集日。

1)艾芜《纺车复活的时候》:“我要赶工,后天闹子,还要赶到卖哪!”亦指集市。

2)《湘江文艺》1979年第1期:“告诉你,闹子封了,不准赶,说是煞资本主义歪风。”

六)赶场 [ gǎn cháng ]  [ gǎn chǎng ] 

1)赶集。

2)(演员)在一个地方演出完毕赶紧到另一个地方去演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1

买,会意。小篆字形,从网贝。“网”是收进,“贝”是财货。合起来表示把财货购进来。

买,市也。――《说文》

请买其方百金。――《庄子·逍遥游》

买粥易也。――《墨子·经说》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礼记·曲礼》

冠归农,剑买牛。――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买办。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钧旨,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四字》:“有一妪善烹调,一仆善买办。” 

购买。

宋 苏轼《论高丽进奉状》:“使者所至,图画山川,购买书籍。” 清 赵翼 《人参》诗:“当年计直钱,购买不繁费。” 

置办。

《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讨了一所楼房,置办些家伙什物,安顿了 阎婆惜 娘儿两个在那里居住。”

购置。

清 唐才常《上父书》之七:“况 川中 书籍,多 湖南 所无,装订亦甚精致,不趁此时购置,更待何时?” 

采购。

徐珂 《清稗类钞·讥讽·百人有五十袴》:“时后路粮台委员为某同知,年家子也,贪甚,采购棉衣报销一万件,其实十之四五而已。” 

交易。

《史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足,各得其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31
1买东西(小件): 一般认为,最早的交易行为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不过当时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而是在野外择地进行。后来出现了城,城中一般有固定的买卖货物的地方,这也是城之所以称“城市”的原因,“市”指交易市场。西周时大封诸侯,出现了大规模的建城高潮,从周天子到诸侯及卿大夫,都建有城邑,而城中都有市场。西汉时,在都城长安的东面和西面建起两个交易市场,分别称“东市”和“西市”。后来虽然也有在都城的南北建立市场的,但主要还是在东西建立,这种制度直到唐代还沿用着。这样一来,购物就一定要到东市或西市去。久而久之,到市场去购物,就称为“买东西”了。
2采买(较多货物): 鉴于明清小说中,详见水浒。红楼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3个回答  2013-01-31

    购物

    购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