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褒禅山记中悟出哪些道理

如题所述

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道理。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

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31
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时尤为重要的,过高的“志”会让我们感到遥不可及,易是我们屡尝挫败,消磨我们的斗志。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而拼搏。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暗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得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而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则是外物的帮助。聪明的人懂得“假舆马而致千里”,不谙水性的人也可以“假舟楫而绝江河”,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懂得巧妙地借助外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善假于物”者,更易取得成功。
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国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到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一直想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
以上的故事中,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会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给土著指引了方向,同时,也助他走出了沙漠,此时,北极星既是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帮助土著的“外物”。再试想,若土著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携带,中途放弃,他有怎么可能穿越茫茫黄沙呢?
成功=目标+坚持+外物的帮助,你是否也已经明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806436.html
第2个回答  2016-12-30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