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属于生理学的问题,书上讲得太多了,哪位学过生理学的高手概括一下,作为论述题的答案。大概在100到200字最好了,谢谢了

首先,细胞受到一个大于阈值强度的外界刺激,细胞膜上部分发生去极化,使少量钠离子流入膜内,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钠离子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使得钠离子大量内流,直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内正外负),这时动作电位就形成了。当膜上的去极化到达一定水平,钠离子的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逐渐消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3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第2个回答  2018-03-30

细胞受到一个大于阈值强度的外界刺激,细胞膜上部分发生去极化,使少量钠离子流入膜内,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钠离子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使得钠离子大量内流,直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内正外负),这样就形成了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定义: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主要成分:峰电位

形成条件:

    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

    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形成过程:

≥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3
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Na离子通道和K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Na通道开放,于是膜外Na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第4个回答  2019-03-06
刺激膜发生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电位值,引起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在浓度差和电位差(外正内负)双重推动下,Na+大量内流,从而形成了动作电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