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向全世界开放中国空间站合作?

2022年1月3日拍摄的中国空间站从北京鸟巢上空飞过的照片

中国向全世界开放中国空间站合作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下是对此举的评价:

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开放中国空间站合作,为各国提供了参与太空探索和利用的机会。这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合作,加强各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关系。

推动太空科学发展:中国空间站合作的开放可以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一个实验和研究的平台。通过共享数据和资源,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可以共同开展太空科学研究,推动太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技术创新:合作开放的中国空间站可以为各国科技企业和机构提供合作机会。不同国家的科技人员可以共同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太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促进人才培养:中国空间站合作的开放可以促进国际间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和科学家可以互访、合作和学习,共同提升太空领域的人才素质和能力。

增强全球合作意识:中国开放中国空间站合作表明中国愿意与全球共同探索太空、利用太空资源,并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成果。这有助于增强全球合作意识,推动国际社会在太空领域的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合作也需要各方遵守共同的准则和规范,确保合作的公平、透明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合作也应该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国际法律,促进太空活动的和平与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1
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展现了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中国有着几千年的“问天”梦。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拉开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中国航天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解决了一大批“卡脖子”的关键难题,大大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从神舟飞船载人遨游太空到“嫦娥”奔月探索未知,从北斗卫星组网导航到“天宫二号”搭建中国“太空之家”,中国航天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众多人类探索创举。众多国家申请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充分印证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表明中国航天技术和经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是促进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一次生动实践。外太空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是个别国家或个人的私产;和平探索利用外太空是世界各国平等享有的权利。20世纪以来,人类写下了宇宙探索的辉煌篇章。然而个别大国却对他国航天事业一味持敌视态度,大搞技术垄断,孤立乃至阻断他国航天事业发展,甚至不惜将外太空军事化,封锁人类进一步探索外太空的梦想。世界多国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项目,是人类探索未知、延展视野的又一次全球合作行动。
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彰显了太空治理中的中国责任与担当。中国十分重视太空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同时也愿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中国空间站向世界敞开合作大门,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无论国家、组织还是私营实体、学术机构,均可平等参与,充分体现出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分享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技术,生动诠释了中国航天合作的多边主义理念。与此同时,中国空间站合作也充分关注了发展中国家需求,提供了众多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实验的机会,将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航天技术发展鸿沟,共同参与太空治理,实现太空和平开发利用。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世界各国在中国空间站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促进太空和平利用,人类太空探索也将完成更多创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1-21
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尽管建造时间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处”。“我们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去研制,并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

对比两者的异同,周建平表示:“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都是长期在轨飞行、可载人的大型空间设施。从规模来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要大很多。”但中国空间站是从科学需求牵引出发,经过充分验证而确定的方案,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可以满足在空间从事科学研究项目需求。

此前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未来中国空间站是否会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对此,周建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介绍道,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早在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便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确认,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我们是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的。当然中国空间站也会有具体的要求,此前我们已发布了中国空间站对外提供的资源,以及想在空间站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具体选拔要求。”周建平说。

今年上半年,中国将利用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周建平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空间站在轨建造期间,中国还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外界对4次航天员乘组的名单也颇为关注。
第3个回答  2022-01-21
第一,技术层面,我国的航天实力并没有大多数国人想象的那么强,不管是火箭的载荷还是推重比都和世 界一流水平存在差距,退一步说,我国的胖五还不成熟,长九就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也还需要时间。货运飞船也才刚刚起步。
第二,国 家层面,如果说不让其他 国家参与的话会让一些其它国 家产生非议,让他们有限度的参与的好处远远大多自己单打独斗。
空间站是可以长期有人驻留的,可以把它打造成一个长期在轨的太空实验室,在里面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将极大推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和新技术发展,带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同时,这个平台又是一个具有丰富综合效益的平台,在航天医学、航天医药、航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方面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在科普教育、国 际合作、商业航天等领域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22-01-21
空间站作为一种能够长时间在地球近地轨道运行的航天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和美国就相继加大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投入,之后的1970年苏联在成功地解决了飞船对接的难题后,便开着手组建礼炮号空间站。之后在1986年苏联又发射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和平号空间站。

而现在我们常说的国际空间站,其实是在苏联解体后,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带领欧洲行航天局的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一块组建的。在此期间,美国在空间站上进行了148项科学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