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和字的区别

如题所述

    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产生和使用环境不同。

    “名”又叫“本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

名,本义:(用作名词时)新生儿称呼。名,人的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
字,人的别名,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因为“名”是父亲取的)。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三国时,不一定遵循,曹冲未冠死去而皆有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01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1、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此类最常见。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班固,名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动摇”之意。

蔡琰,名琰,字文姬。琰,美玉。姬,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欧阳修,名修,字永叔。修,长。永,本指水流长,引申为长。

秋瑾,名瑾,字璿卿。瑾、璿,皆为美玉也。

2、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此类较少。例如:

曾点,名点字皙。《说文解字》: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韩愈,字退之。“愈”和“退”意义相反。

晏殊,名殊,字同叔。“殊”和“同”意义相反。

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顾炎武,名炎武,字宁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相安无事。

3、名和字的义相关。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则更不易看出它们的关系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孟轲,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轲,本义为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

苏轼,字子瞻,名轼。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视之。”

苏辙,字子由,名辙。辙,车轮碾过的痕迹。由,经过,经历。《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张岱,名岱,字宗子。岱,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24
  “字”,也称 “表字”,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没有。
  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字,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2,赵云,字子龙。常言道:龙从云、虎从风;
  3,孙权,字仲谋。“仲”是“老二的意思,”权谋“一词,谁都知道;
  4,马超,字孟起。表示他是马腾的“侧室”生的,老大;
  5,马谡,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马家的 “小五哥”;
6,蒋中正,字介石。介石能不“中正”吗?
7,毛泽东,字润之。“润”与“泽”相呼应。
8,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当名是动词、形容词的时候,表字须“以字行”。
  ......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 “字”。
  贫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没听说武大郎的字叫什么。
  蒙古鞑子灭亡中国后,南方的汉族人连名都不许有,更别说字了。
  土财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也弄个字,人模狗样的。
  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礼貌,人家会恨死你。
  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年轻人为了表示谦逊,都说:“年幼,无表。”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乱乎乱叫,那是极度缺乏历史知识的缘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6-15
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

名,本义:(用作名词时)新生儿称呼。名,人的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
字,人的别名,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因为“名”是父亲取的)。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