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不要佛经里的解释 我要通俗的字面解释 请高人指点

佛教里的分别是思量识别一切事理。分别,就是思索,考虑。——《藏传佛教格鲁派》刘立千著。

分别的其他基本解释

1.离别 leave each other。例句:分别了不到一年又见面了

2.相互不同 difference:。例句:没有什么分别

3.辨别distinguish。例句:分别主次
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3.各自;个别 separately。例句:对他们应该分别对待

3.分头,各自,不共同,不一起 respectively。例句:会长和秘书长分别接见了他。

扩展资料

分别的引证解释

    区别;分辨。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虽 孔 墨 之材,不能分别。”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馀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2.分头;各自。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

《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馀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

3.划分。

《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复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绝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绝。”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禅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馀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4
佛教里说让我们不要有分别心,是告诫我们,不要通过着眼于表象,不要因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而去区别。

我们看佛在讲法的时候也会告诉你善恶因果,是不是分别呢?佛的这种分,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来“分”,更是基于对本质的理解而“分”。这个分是清净的,是无污染的,虽然我们可以冠名称之为分,但与我们无明凡夫的分别区别很大。

打个比方,我们人呐,觉得老鼠是不好的,因为它偷粮食。认为青蛙是好的,因为它保护庄稼。
这就是我们这颗心不智慧而产生的分别心。为什么对我们好的就是益虫,对我们不好的就是害虫呢?我们是不是自己的这颗迷惑的心牵引着,而做了不本质不智慧不理智的判断呢?

那在佛菩萨眼里,不管是害虫还是益虫,不管是大虫子还是小虫子,都是平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同修可否明白,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再讨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26
佛教里说让我们不要有分别心,是告诫我们,不要通过着眼于表象,不要因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而去区别。

我们看佛在讲法的时候也会告诉你善恶因果,是不是分别呢?佛的这种分,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来“分”,更是基于对本质的理解而“分”。这个分是清净的,是无污染的,虽然我们可以冠名称之为分,但与我们无明凡夫的分别区别很大。

打个比方,我们人呐,觉得老鼠是不好的,因为它偷粮食。认为青蛙是好的,因为它保护庄稼。
这就是我们这颗心不智慧而产生的分别心。为什么对我们好的就是益虫,对我们不好的就是害虫呢?我们是不是自己的这颗迷惑的心牵引着,而做了不本质不智慧不理智的判断呢?

那在佛菩萨眼里,不管是害虫还是益虫,不管是大虫子还是小虫子,都是平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同修可否明白,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再讨论。
第3个回答  2013-06-04
呵呵,看了前面的解释,恐怕你会越看越迷,这里我用最白的话说一下。
所谓的分别,就是给你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加一个概念,用来区别其它的事物,以免混淆。
比如说人的名字,每人一个名字,这就是分别,这样只要提到一个名字,你马上就可以把他从人群中提取出来。
分别只是暂时的,也是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在你没有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弄清以前,只能用分别的方法加以区分。
比如说小孩玩的橡皮泥,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兔,那这块橡皮泥在小孩来说就叫做小兔,捏一个小狗,那就叫做小狗,以此类推。
其实在我们大人看来,无论他被捏成什么样子,本质都是橡皮泥。
那么佛眼看世界也是这样,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和我们眼中的橡皮泥一样,一切的事物,都是用这块橡皮泥捏出来的,都是幻觉,本质没什么分别。
但我们凡人的智慧达不到佛的境界,那就只能用分别来对待了。
第4个回答  2013-06-04
分别就是我们形成了认识上制造对立的境界的习惯并把它当真。比如:对与错的观念:换位思考,换个角度,就多可理解,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人我的对立:人不能独自生存在社会上,要学会分享,就多了合作互助理解沟通;方位的对立:一个东西的位置,从东边看就是在西边;从南边看就是在北边,我们之所以会迷路,就是因为我们的坐标太狭隘,如果能跳出来,从立体的角度去感知,我们就知道东西南北中上下内外,都是暂时的假设;但分别久了,就有了对这些东西的执著;就到了知见立知的状态,无名就产生了,烦恼障就形成了。所以佛祖告诉我们,法如筏喻,空等概念,让我们跳出习惯的影响,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不被境转,才能转物;才能开慧得定。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