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如题所述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7
古代的选官制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重要的汉的察举制.隋创的科举制到唐的殿试和武举到宋的天门子到明清的八骨文这几个!他们的标准汉是孝廉.后来的都是庶主和门第了!可以通过考试当官
第2个回答  2013-06-07
秦军功爵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科举制。 变化:军功爵制以军功为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第3个回答  2013-06-07
先秦;军功授爵,汉;察举征辟,隋唐;科举;明清;八股取士
第4个回答  2013-06-07
从科举考试,,到八股取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