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最高境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唐代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是一首闲适诗。古代闲适诗多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了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淡泊,但也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所谓“闲适”就是清闲安逸,悠游自在,一般是用来形容心情,其实也是指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心理调适的养生方法,一种精神的栖息地。

此诗的意思是,有人问我为啥隐居于碧山?我只是微笑而不直接回答,心境清静,自在悠闲。此处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可比。此诗的深层含义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来看,就是追求“闲适恬淡,清静养神”的生活。

中医养生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像一座宝塔,其基础塔底是“养形”,系保养身体;第二层是“养心”,系调控稳定情绪;第三层是“养性”,系优化个性,使好行为习以为俗;第四层是“养神”“养德”,是最高层次的养生,是人生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行的最优化。可见,在中医养生学中“养神”比“养形”层次更高。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概念十分吻合。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包括躯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健康的4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健康的4个层次。躯体(身体)健康在最低层,心理健康次之,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条件而发展的更高级的层次,能较好地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贡献于社会。

《黄帝内经》中指出“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即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黄帝内经》中又说“ 静则藏神,躁则消亡 。”安静则精神内藏,躁动则易耗散。反之,神气的过用与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心健康受损。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写出了恬静闲适的心境,养神深寓着养生的秘诀。

中医养生的高境界

中医养生学认为,万事万物传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处于躁动而难宁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度浮躁,神不内守,动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这样则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折寿。所以,必须以清静闲适为本,静而养神。李白此诗突出了恬淡闲适的意境,这正是中医养生学所要求的精神境界。正如《黄帝内经》中强调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即指心神清静,心静而不躁,志闲而少欲,神安而不乱,则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充足,邪气不能侵犯,疾病自然不能萌生了。

清静养神就应该做到恬淡闲适,少思寡欲。嗜欲不止就会扰动心神,破坏心神的清静。要达到“恬淡虚无”及“心自闲”的境界,真正使心神宁静,就必须祛除杂念,调畅情志,志闲而少欲。

但是,“清静养神”并非神静而不用,倘若绝对静神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应是不可过思过用,过思则伤心,过用则损神。清静养神,贵在一个“度”字。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正是表明诗人善于调适心境,懂得清静养神和适度用神的道理,而这些养神奥秘“俗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李白只好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妙处“悠然心会”罢了。只有心中恬淡宁静的人,才能领悟到养生的妙理。

为什么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国字是很有意思的,这句话你翻译过来看:失去神的就死了,得到神的就生了。你好像明白了,但还是不清楚。那神到底是什么?神是个合力。就是五脏六腑一块儿工作时,会产生和谐共振——合力,这就是神。所谓神,就是超乎于物质之上,超乎于形之上、气之上的那个最早的推动力。它是“引申万物者”。

  《黄帝内经》里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什么叫神。它讲:“两精相搏谓之神。”意思是说,当父精、母血合二为一的时候,神就产生了。我们经常说“搏斗”,什么叫搏斗?肉搏。必须要接触。合二为一的时候,那一刹那,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你的神。

  中医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什么?失神。我们经常说“失魂落魄”、“行尸走肉”、“魂飞魄散”,什么意思?丢一个魂不算死,丢两个魂也不算死,但如果把最重要的那个魂丢了,就真的死了,或者是生不如死。

  最重要的魂是哪个?老百姓平常说“三魂七魄”,不是随口一说的,而是确有其事。“三魂”代着神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胎光、爽灵、幽精。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叫胎光。胎是胎儿的“胎”,光是光明的“光”。另外两个,一个叫“爽灵”,爽快的“爽”,灵魂的“灵”,就是《灵枢》的这个“灵”。它负责人的智力。我们说这个人有悟性、有根器、有天赋,这孩子很灵、很机灵,这是“爽灵”决定的。还有一个叫“幽精”,幽暗的“幽”;精气神的“精”。它负责生殖、性欲、情欲。举个例子:你失恋了,或者你离婚了,你对女人没有兴趣了,这叫你丢了一个魂——“幽精”;反应慢了,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得掰指头了——“爽灵”有问题了。但这俩丢了都没事儿,都还能活,我们说这人神还在。但“胎光”丢了,就歇菜了,就是行尸走肉了。

  胎光、爽灵、幽精,都是人的一种非常高级的神的活动,它代表了神的最高境界。别人都说我们中国主张无神论,让我说,中国原来叫神州,是神眷顾的地方。我们中国人不是没娘的孩子。可现在我们中国人都把神给忘了。

  看一个人失神了没有,看哪儿?眼神。中医认为,病人一进门,打眼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有些病你能治,有些病你治不了。不是说中医见死不救,人家都是“司命之所属”,是阎王爷管的事,你在那儿又浪费人钱财,又耽误人时间,何必呢?

  《上古天真论》里已说到:“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旅馆,我们的神就像一个客人,它住你这儿叫“舍心”。住在你们家,你把它伺候好了,它跟你多待一会儿,你的生活质量也高一点;伺候不好它呢,形和神就分开了。经常换房子住的人,根据“天人感应”、“天人同构”的原则,他藏在心这个宿舍里面的神会感到不安的。魂魄毕具,如果缺一个、缺两个魂魄,就赶紧去修补。所谓修身,就是要为我们的魂魄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所以,修身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都带着一个破碎的身、破碎的心在外面混。外面有个风吹草动,对自己的魂魄都有伤害,于是人都失魂落魄,像失眠、抑郁、狂躁等毛病,都和失魂落魄有关。

  神是伸张的,是主阳气、阳光的,神气是通天的。而“鬼”却引得大家归地。“鬼”者,归也,就是往下走。所以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