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拳,应该先学什么。

如题所述

先学做人
然后是姿势:姿势要求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姿势正确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然后是桩功:太极拳桩功汇总 武术行家们说:“未习武,先扎马。”还常说:“未习拳,先打桩。”可见练习桩功的重要性。桩功是太极运动的重要基本功。常练桩功,一可增强下肢力量,使重心稳固;二可使内劲饱满,提高功力。根深才能叶茂,根基扎实,日后才能枝繁叶茂。三是利于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桩功基础打得牢,才能为日后提高太极拳水平奠定可靠的根基。 太极拳基本桩功大体可分三类: 一、定桩(也称静桩) (1)太极桩— 站平行步,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在胸前捧圆,指尖相对,约距10厘米。目视两手之间。 要求:立身中正,头正悬顶,下颏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敛臀,膝脚相对。 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心静,体松。 初练时,可先站3分钟,休息2分钟后再站,共做3组,即3分钟×3组。以后可增至5分钟等,以腿部感到酸胀为宜。 (2)开合桩— 该桩乃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从太极桩动作开始,两手五指指尖相对,徐徐向外拉开,使两臂与胸部连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状,目视前方。然后,两腿缓缓屈膝半蹲,重心均落两腿之间,同时两掌向内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目视两掌中间。 要求:开吸合呼,起吸落呼。呼吸要深、长、匀、细,动作要柔和、饱满,开时似两手 中指指尖系细橡皮筋向外柔缓地拉开,很好地体现“运劲如抽丝”;合时好比挤压打足气的大气球一般。 (3)升降桩— 该桩亦是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自然伸直。“升”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降”时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同时下按至与腹部同高,两掌与两膝、两脚均相对。目随手而动。 要求:呼吸为升吸降呼,上下肢配合为举臂伸腿,按掌屈膝。一升一降为1组,动作升降要有水涨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觉,或升起时好像把一根下端踩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细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降时则似欲将漂浮水面的一块木板按入水中那般。初练时,可先练3一5组,日久递增。 (4)抱球桩— 该桩亦是静中小动。站平行步(同“太极桩”),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右臂屈抱于胸前,右掌心向下;同时左臂屈抱于腹前,左掌心向上,两掌心上下相对好比在两臂和前胸之间抱着一个大球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3一5分钟后,左右臂互换。 要求:抱球时应心静、体松,尤其肩部应松沉,肘部略低于肩,形成沉肩坠肘。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间应有20一30厘米的距离,即抱捧圆球,勿抱过于近身的扁球,呼吸自然。 左、右互换一次为1组,初练时可先站1一3组。日久渐增。 (5)弓步桩— 要求、规格均与基本步型中的“弓步”相同,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反之亦然。左弓步、右弓步各站3分钟为1组,初练时可先练3组,日后每组时间及组数渐增。 停5秒一8秒一→右丁步(提收右脚,在左腿内侧并步,相距10一20厘米,脚前掌着地)停5 秒一8秒一→左丁步(重心右移,左脚后跟提起)停5秒一8秒。然后再右屈腿侧步,初练时,先做3一5组,日久渐增。 三、动作桩(也称基本动作桩) 将太极拳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抽出来左右连续进行,每动定势静止5秒一8秒。 如“上步”类的有:左有“野马分鬃”,各停5秒一8秒。左右“搂膝拗步”,各停5秒一8秒。 “退步”类的有:左右“倒卷肱”,各停5秒一8秒。 “侧行步”类的有:左右“云手”,各停5秒一8秒。 “虚步桩”类的有:“手挥琵琶”,停5秒一8秒。 在桩功练习过程中,都需注意进退转换,做到虚实分明,既轻灵,又沉稳,均匀柔和,不可重滞突然;移动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定势静止时,凝神静气,气沉丹田。 三个阶段 1.假疲劳状态:站桩开始阶段会明显感觉肌肉的酸麻与练功中的枯燥无味,很多人因开始难于坚持而放弃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只为了求得养生那只管放松地去站,累了就歇一会儿,或者那低或放下手来只保持腿部的姿势,浑身不准有任何吃劲的地方。但如果要求得技击大道,求得内家拳的真劲(真劲有别与常人动作中的拙力,一个优秀的武术家可以把比自身重得多的人抖放出去,但你让他推装着东西的小独轮车也许就不如一个农民推着得劲)。每次争取多站多体会一会儿,这样随着桩功的深入,肌肉逐渐地放松,酸麻痛感很快会过去,好的体感效应会慢慢的上身,从而逐步进入第二阶段。
2.舒适得力:这个阶段练功者体感回十分明显,如内部的胀麻感、温暖感、某个部位的跳动感,没有了疲劳不适枯燥无味的感觉等等。因此兴趣会成倍增加。为把体内的舒适之感多留一会儿,练功者会不自觉地延长站桩的时间。比如很多人身上站得很暖,这种感觉是很舒服的,但此时如没有适可而止,逐渐地浑身或局部会开始发冷,或拌有头痛或呕吐感,这样会极大地伤害身体,如果不马上调整过来,今后只要一站桩就会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3.自身厚实:此阶段站桩者不论在桩态中或日常的动作中都会感到自身肢体的沉重、浑圆、挡之即摧之感,体内气血流动感。自身亦有强烈的搏击冲动,此时与人搭手对方会明显感觉到你强烈的整体感、厚实感(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某人桩功磁实,练的和坦克一样不好弄动了) 浑圆桩的几个要领 含胸拔背--感觉后背肩甲骨鼓起,和两臂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圈,胸内含感觉胸前的衣服随着内含贴到了胸上。 命门后撑--用休息桩的两手背扶在两肾处感觉后腰上下拔向外鼓出顶住手背,裤腰带有微小下落。 似尿非尿--小腹不要想松圆,否则容易做作的向前鼓肚子,时间长了练成大肚子蝈蝈影响体形。要体会下腹部(肚脐以下)有向下放松之感,好像小便时膀胱一松就尿出来的感觉。 十趾抓地--十趾向下向后扣住鞋底,重心在足弓稍靠后脚跟部,同时两膝膑骨上提。这样大小腿和脚就连成一体,气血可以更畅通。膑骨上提可以防止膝盖受损发生炎症。 无 极 桩  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呼吸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 字 桩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乍许,脊背下沉。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   桩  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  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吸气时,两臂展开,一腿提起。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再起另一只腿。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追问

正确的呼吸气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2
太极这么多种,有陈杨孙武吴等流派,每一派又分24式56式 74式的83式 108式等等,这些式又有什么区别呢,初学应当选那一式呢?
在我看来,这些式之间除了行拳的风格不同及动作多少不同外,太极拳的内涵是相同的,杨禹延老前辈说太极只有一阴一阳两个式子,陈鑫在《太极图说》的最后说,“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意思是用一句来表达,太极就是开合虚实。大道至简,在前辈高人的眼里,太极就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而已。一通百通,所有的动作都是对这一阴一阳两个式子的解释和演绎,不管你练多少式都是为了帮助你最终明白一阴一阳如何的阴阳消长,互为其根。
所有的式子,杨式陈式,之前叫杨氏陈式等等这些名称都是最近一百年才产生的,是后人固步自封,自建藩篱的结果,在太极拳的历史上,最初并没有这么多流派,陈氏太极杨家传,杨露蝉最初在北京传拳并不叫杨氏太极,是后来陈家的人去了北京,打的风格不同,人们为了区别,分别用了两家代表人物的姓氏,再后来,全佑吴鉴泉父子从杨式太极中明白了太极大道,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吴鉴泉老先生活着时只说是练的杨式小架,但却不被后来的杨氏正统的认可,其弟子们遂称吴氏。到今天,又出了什么李式、洪式、申式等等,百年之间,门派林立。各派之间互不沟通,把一已心得当立派之本,形成表面的繁荣,百花齐放。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那一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老师是不是懂太极的阴阳变化之道,拳架只是明白这些道理的手段和工具,就像学音乐,名家的套路只不过相当于音乐家的作品,不能拿贝多芬作品学就叫贝氏音乐,拿肖邦的作品学就叫肖氏音乐,这样学来学去,你把《命运》演奏的跟贝多芬一样你也不过是个琴师或琴匠,不可能是音乐家,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学习大师们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有一天你能让你的观众也能通过音乐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你就真懂音乐了。至于你弹的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所有的曲子都是帮助你明白音乐的手段和过程。学拳练架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练什么拳架都不重要,通过拳架明白开合虚实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第2个回答  2012-04-21
主要看你想达到什么样水平,大致分广场文化和正宗功夫架太极拳,想练好1。要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三心必备2.有一个好老师。这是你成功的关键,一定要找一个好老师。老师必须经过正宗师傅传授,建议练习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从老架一路开始。基本功必须老师亲自教,希望你能练好太极拳,读懂太极拳。武者
第3个回答  2011-08-18
跟师傅学一套最简单的简化24式,练习1~2个月后仍觉得兴趣盎然的,就可以自己摸索着提高了。初学时有人教很重要,水平一般般的师傅也好,否则可能进不来门。
第4个回答  2011-08-17
不说废话,找个好师傅,教你学站桩,拳架。时间长了在捏架子推手,几年后才能小有所成。注意!有个好师傅很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