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骂李鸿章呢?

如题所述

历史对于一个的名人的评价,往往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局限性。很多历史人物都有过贡献,有过污点。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过不公平的年代,有过矫枉过正的时期,最终都会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历史评价。

一、晚清的股肱之臣成为朝廷的背锅侠

李鸿章在晚清对国家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去维持着大清风雨飘摇的江山。有他作风干练,目光长远,勤于外交、行事务实,西方国家对他了解程度最深。李鸿章提出的开办洋务、留学欧美、兴办水师等建议均被朝廷采纳。国际上送了个绰号“东方脾斯麦”。

不想,大清这辆破车坏得太严重了,李鸿章可以说是个非常优秀的司机,但能决定这辆车能不能在路上开得好,还真不是取决于司机的技术。甲午一战,大清战败求和。这哪是李鸿章不想打胜,更不是李鸿章想签这《马关条约》。反而是李鸿章在会谈现场据理力争,希望能保住每寸国土,少赔点钱。但这种谈判更不不是对等谈判。最后,在被日本人打进面部一颗子弹的情况下,日本才放宽条件,少要了1亿两白银。《马关条约》这锅李鸿章背得确实有点冤。换别人,还真谈不成这样。不信,你让皇帝排他老师翁同龢去试试!

《辛丑条约》签得就更冤了,李鸿章在广东,基本就要是退居二线的架势,结果慈禧无厘头地“向十一国宣战”,弄得这老头想去睡个安稳觉都没办法。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朝廷没有人能去和洋人谈的,最后还是让李鸿章去应付洋人。为了大清,这位老人拖着风残之躯再次站到了历史的审判席上。李鸿章深知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千古骂名,于是签完最后一个卖国条约之后,就结束了悲情的一生。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二、骂李鸿章,本质上是骂李鸿章所代表的的清政府,恨李鸿章,是恨李鸿章助纣为虐。

国人骂了李鸿章上百年了,不是今天才骂的。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年少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国人开始再次关注这位一代名臣曾经的所作所为。故而,大量的关于李鸿章的奋斗史被公布,对李鸿章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高。但大家要注意,他一生签下了30过个条约,是到什么年代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大多网友骂李鸿章,多半会抱着这种想法。西楚霸王战败,不肯过江东,自刎于垓下,成就人杰与鬼雄之名。丁汝昌虽然能力不济,但自杀殉国,也算壮哉!你李鸿章签下这卖国条约,于心何忍。不过,也有网友不同意这种说法,偌大各朝廷,敢于面对国难的人都没有?

不管大家都多少种观点,但都有共同指向,那就是李鸿章服务的清朝政府。而清朝政府苟延残喘,确实有不少李鸿章的功劳。李鸿章有两面性,不能磨灭他的气节、贡献,也不能夸大他的人格,掩盖他的过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2
因为李鸿章是主和派,历史上主和派基本都被骂,特别是弱国,宋朝的秦桧,晚清的李鸿章。
其实主和有主和的理论,因为当时打不赢,采取强硬手段可能整个国家都会崩溃,故而不得不割地赔款,罢战求和。
民国在国际上也属于弱国,面对日本的挑衅,民国的主和派也有很多人,如二号人物汪精卫,他的理论是他认为中日实力差距太大,开战打不赢,损失惨重,莫不如割地赔款装孙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