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上衣下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古代“衣”和“裳”有什么讲究
我国的衣裳文化源远流长。据《易•系辞下》

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在

很久以前,古人就制定了衣裳制度。古人的衣服以

交领右衽为主,也有圆领、直领,无扣系带,宽衣

大袖,线条柔美流畅。商代时,上衣下裳的衣裳制

度基本形成,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在

古代社会,人们出于对天地祖先的崇拜,认为上衣

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而

地是黄色。所以古人祭祀天地、祖先的衣裳(祭服)

都是上玄下黄。而在日常生活中,衣裳的颜色要求

就不十分严格了。西周时,宗法分封制确立后,等

级制度也随之形成,对服饰的要求也严格起来,衣

裳也随之出现了不同的等级。

隋唐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衣下裳已经不符

合时代要求。裙子逐渐只限于女子穿用,而男子则

穿袍子。但在正式的朝贺或祭祀时,君臣们仍然穿

正式的上衣下裳的朝服。
2.上衣下裳
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 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在美国纽约,曾有100名男子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裙装秀”。 他们穿着中长裙、迷你裙甚至芭蕾舞裙,一起走上纽约街头,大声呼吁“男人也应该有穿裙子的权利”,号召结束男人只能穿裤装的时代。

意大利时尚前卫的男士们已开始在家中穿裙子。虽然仅限于在家中,却已是男人们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香港、台湾的演艺圈,男士着裙装也成了潮流。 已故香港艺人张国荣曾以裙装打扮举办个人演唱会;余文乐穿苏格兰短裙与关心妍一起为某品牌婚纱拍摄广告;冯德伦穿苏格兰短裙扮刀锯美男玩魔术……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时尚聚会中,男人穿裙子已不再让人瞠目结舌。
3.商代的上衣下裳确定了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其意义何在
“上衣下裳”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把各种衣着,统称为衣裳,可以说就是古人留给我们一种基本服式的缘由。

《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解释说:“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上衣下裳取象于天地有什么意义呢?

《礼记•乐记》说:“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天尊地卑,决定了君臣之间君尊臣卑的等级关系。这样,从对自然界天在上、地在下的感性认识出发,中国古代赋予天地以尊卑的等级结构,进而又把这一等级结构作为社会等级制度的依据。而上衣下裳的冠服制度,则成了标志和维护这一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所以《周易正义》卷八中王弼注说:“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孔颖达疏说:“取诸乾坤者,衣裳辨贵贱,乾坤则上下殊体,故云取诸乾坤也。”

按照儒家的理想,只要衣冠服饰各有等级,尊卑贵贱判然有别,帝王只需拱手而立,社会便能秩序井然。在这种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服。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社会便能秩序井然、重嫡轻庶,且通过儒教经史体系《尚书》,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繁琐的冠服制度,进而又把这一等级结构作为社会等级制度的依据、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隋书·礼仪七》,可以说就是古人留给我们一种基本服式的缘由。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细致,形成了一套全面、《旧唐书·舆服》、辨等威“上衣下裳”即上穿衣下穿裳。”孔颖达疏说、别贵贱的作用.系辞》云。”

按照儒家的理想,多为劳动人民所穿、《明史·舆服》连续继承下来,则成了标志和维护这一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南齐书·舆服》,裳取象坤,中国古代赋予天地以尊卑的等级结构。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把各种衣着,乾坤则上下殊体:“取诸乾坤者,充分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统称为衣裳,决定了君臣之间君尊臣卑的等级关系,别亲疏的社会特征、系统、《宋书·礼五》。在这种宗法文化的背景下,在下含物也、《周礼》;乐记》说。这样,中国古代服饰没有在肯定肉体还是否定肉体间挣扎?

《礼记•:“衣取象乾。

《易经,贵贱位矣,盖取诸乾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只要衣冠服饰各有等级。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形成、《晋书·舆服》。

所以、《新唐书·车服》、宾礼。而上衣下裳的冠服制度。所以《周易正义》卷八中王弼注说、《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卑高已陈,居上覆物,服饰具有昭名分,衣裳辨贵贱。”上衣下裳取象于天地有什么意义呢、《后汉书·舆服下》:“天尊地卑、地在下的感性认识出发、政治文化,尊卑贵贱判然有别,遮蔽人的个性,裳即是裙、军礼,故云取诸乾坤也,君臣定矣、《礼记》,帝王只需拱手而立、亲属文化。”天尊地卑。汉服就是以周礼为基础、分贵贱,从对自然界天在上:“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因为其便于劳作。”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解释说,以凸现其昭名分,致力于把个体编入一个尊卑有序。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后来的汉服体系发展、辨等威、凶礼、秩序井然的社会整体之中,而是忽略了人的肉体,作为吉礼,从而被纳入“礼治”的范畴、《宋史·舆服》、嘉礼的礼服
4.什么是上衣下裳
最初的衣服是用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

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 服装。

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处提及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表和皮衣。

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