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如题所述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焚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有敢谈论其他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坑儒: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扩展资料

焚书坑儒的真实性

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方士侯生、卢生等人答应为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拿了秦始皇的钱,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由此引发秦始皇开展了这次专项打击诈骗、造谣诽谤的惩治行动。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得很明白,被坑之人乃“犯禁者”。“犯禁者”即犯罪分子。故此,对秦始皇三十五年所“坑”之事,只能解读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国家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犯罪分子。因为罪犯、儒生、术士是不同的概念,解读为“坑儒”或“坑术”、“坑术士”属文化造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焚书坑儒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焚书坑儒新解”作者:不得不说的一场文化造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6

秦朝不许学者们对朝廷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把很多书烧了,有谈论《诗》、《书》的人全都要处死,奉命求仙问药找不到还乱说话,秦始皇就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在坑里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8

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不会忘记焚书坑儒这个巨大的污点。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举办了一场酒宴,宴席之上,博士淳于越以古人事例反对亲皇朝的郡县制,秦始皇听后不太高兴,于是对郡县制进行廷议,这时候李斯站出来替郡县制说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因此,禁止是上策”。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焚书令产生了,导火索是博士们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议,而推动者是李斯,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秦始皇作为统治者自然喜欢,于是就顺水推舟了。

我们再看看“坑儒”。

秦始皇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出海寻不死药的徐福、炼丹的卢生比比皆是,但是由于徐福出海未果、卢生受资助但是老谈论秦皇残暴,深感受骗的秦始皇迁怒于卢生,下令逮捕在京城咸阳的诸生,并派人私下访查,并把卢生在内的褚生定义为妖言惑乱大秦朝,于是轰轰烈烈的大逮捕、大审讯开始了,被捕诸生又相互揭发,最终牵连了四百六十人,秦始皇将此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并通告天下,引以为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的引发者就是卢生,皇帝不满意你,你还老是在下面嚼皇帝舌根,不坑你坑谁?


其实无论是谁推动“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秦始皇所占责任都比较高,毕竟统治者是秦始皇,这也侧面看出秦始皇“暴”的性格,大开大和不讲仁义,简单直接的解决事端,秦始皇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本想为秦朝斩出千秋万世基业,却不想早已斩断秦朝延续的机会。

第3个回答  2020-04-29
先喷一下:楼上视频里的那人就是煞笔。
古人从制陶中得到启发,开始烧制砖。有了砖,城池出现了,有了城池国家就出现了。
治理国家不但需要文武百官,还需要祭祀天地、占卜吉凶的巫。所以,巫就是掌握文字和知识最大的群体,其次才是王侯将相,甲骨文等就是他们刻录下来的。
夏商两朝的巫在周朝时被叫做儒,也叫做方士。虽然方士在周朝被赐予同名官职,兼管刑狱,但他们的本职还是祭拜鬼神,炼丹长生。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他并没有心满意足,而是寻求更好的治国策略。其中一条,便是郡县制。而郡县制则意味着分封制的终结。这触动了文武百官,甚至是六国的降民的利益。他们是渴望像以往那样得到分封,成为一方诸侯的。
恰好,此时的一些儒生和方士(在孔孟学说的兴起后,儒已经慢慢从方士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群体。)喜欢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尤其是《孟子》中的很多言论)。于是,很多人开始蛊惑方士,让他们‘为訞言以乱黔首’,也就是制造谣言。
谣言在古代叫做谶语。古人一直到满清时期,对谶语是相当的忌讳。历史上因为谶语而被杀、或起来造反的例子每朝每代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百家语’,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又因‘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下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所焚何书?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
后世人认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实际上不是的。秦始皇不会这么肤浅!
他认为:尧、舜、禹、汤、文、武的治理手段,并不适合大一统的大秦!
在尧、舜、禹、汤、文、武之前,古人信奉强权,谁的拳头大谁来做王做天子,理所当然。但秦始皇认为,经过先秦的诸子百家各种学说兴起后,人心过于“复杂”,还是“愚蠢”一些为好。
烧了《尚书》自然是不够的,方士的《道经》也要烧。(这道经非现在的老子道德经)此经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啥意思呢:人心啊最是难测,只有学习道家的思想才能觉察。只有用功精深用心专一,言行才能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这同样不符合秦始皇的愚民之策。
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西汉人不知道秦始皇曾经做过焚书坑儒这事儿吗?他们为什么不说?或者为什么不大声斥责秦始皇无道?因为他们明白换做是他们也会如此。
焚书这事儿,秦始皇办得的确没有雅量,但天下初定,秦国又信奉酷律,他这么做也符合时代背景,时代潮流。但秦始皇没有焚烧孟子等人的学说,可见其心系的是天下是大秦,而不是他自己的荣辱。
坑儒这事儿,同样出于酷律思维的考虑。其手段在现代人或秦之后的人看来过于激烈,甚至残暴,但天下未稳,不残暴不足以震慑人心。
那么,焚书坑儒有效果吗?
答案是有!
终秦始皇其一生,天下六合没人敢反对他,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的那一年,秦始皇已经归天。
他死的时候才四十九岁,假使他再活十年会如何?最少,大秦不会二世而亡,而焚书坑儒这事儿也就没人敢记录在正史里。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30
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当时秦国刚刚建立,面临大一统的局面。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显然不适合思想大一统。而且当时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更适合运用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就是为了适应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导致秦始皇不满。《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