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玄奘因为什么去取经?是否是皇帝派过去的 ?

如题所述

不是皇帝派玄奘西行的。历史上唐玄奘取经的原因: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扩展资料: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在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

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

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情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并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

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密真实的玄奘:与胆小怕事的唐僧判若两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5

历史上的唐玄奘想要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而取经,他不是皇帝派过去取经的。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

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扩展资料:

玄奘少年时就爱好佛学,十三岁当了和尚。后来,他游历了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着名寺院,虚心向佛学大师求教,学习佛教经典,被赞为佛门的千里驹而誉满长安。

他学问越来越渊博,但从不满足,并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当时,交通不便,走陆路去印度,必须经过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绕过中亚细亚,还有喜马拉雅山的阻隔。

还有茫茫无际的大沙漠,横亘千里,很难通过。但是玄奘毫不畏惧,公元628年,玄奘从京城长安向西出发了。

他先到了凉州,讲了一个多月佛经,又到了瓜州。在那里,他得到了一匹多次往返伊吾国的又老又瘦的赤马,这才过了玉门关,走出了戈壁大沙漠,到了伊吾国。

在高昌国,他受到国王的盛情款待,高昌王还给唐僧要经过的西域二十四个国家的君王一一写信,请他们迎送大唐来的高僧。

在沿途国王的帮助下,玄奘得到了给养、马匹,历尽千辛万苦,翻过了帕米尔北隅的凌山,又闯过了大雪山。

公元629年的夏末,经过一年的跋涉,他终于到达印度。玄奘在北印度一些国家游学,又到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

中印度是当时佛教学术中心,玄奘在驰名世界的那烂陀寺,向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潜心求教修学了五个年头,通晓了全部经论,成为很有学问的佛学大师。

他又到印度其他一些国家学习,认真阅读各国藏书,向各国高僧请教。他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博得了印度各地人民的赞叹和钦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玄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因为他发现当时各派佛家学说纷繁复杂且都歧义,难以获得定论,所以决定到天竺求取真经,探寻佛家经典的源头,得出真正的含义。
不是皇帝派出去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30
是为了探求佛学真谛,但不是皇帝派去的,是偷越国境去的,朝廷还为此通缉过他。
第4个回答  2011-10-30
求佛法啊,求大乘佛法,,差不多1L说的
唐朝时候,凡是中国人禁止出国,,所以玄奘是偷渡去印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