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散打选手征战自由搏击负多胜少?

如题所述

1、技术体系,散打有摔无膝。去年底的GLORY46站,散打出身的孟庆浩在近身缠斗中多次习惯性的使用散打摔法,结果不算有效打击,还因为违规被裁判警告。而对手膝击运用自如,频频得手。通俗的说,散打是拳+腿+摔,自由搏击是拳+腿+膝。在自由搏击赛事里,散打不能使用摔法,只能用百分之七十的技术储备(拳+腿)对抗踢拳选手百分之百的技术储备(拳+腿+膝)。这里百分之三十的技术空档就是膝击。

2、战术差异,比如擂台围绳角的电话亭战术。体制内的散打比赛都是没有围绳的,让散打选手在围绳角落面对捻熟于心的自由搏击拳手的铁拳重膝,经常是打不出去,又躲不了的尴尬场面。经典案例是美丽死神KO白近斌。

3、防守差异。散打是远踢近打贴身摔,面对对手的近身攻击,散打选手习惯性的用摔法破坏对方的身体平衡,进而瓦解对手的贴身打击。但自由搏击规则禁用摔法,在贴身近战时,散打选手瞬间的犹豫、停摆,就成了对方的活靶子。比如,去年底的昆仑决散打冠军耿全耀的惨败。

4、部分散打选手拳法相对粗糙。以大抡摆为主,既耗费体力,命中率也不高,也没有虚拳的掩护。前刺、勾拳、击腹等动作使用较少,对战欧美选手较为吃亏。如GLORT46站散打选手罗全超被对方拳击KO。

5、散打护具。散打体制内的比赛都是运动员穿着护具,到了自由搏击赛事,没有护具保护,就像温室里的鲜花搬到了户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擂台上0.1秒的应激反应就是多年刻苦训练的明镜,也是胜负的分水岭。

6、外战太少。反观KO马库斯的方便、KO黄金女孩的龚艳丽,他们作为成功转型自由搏击的前散打选手,抛开天赋、勤奋等因素,大量的外战经历就像炼钢炉和磨刀石,淬炼了自己,磨砺了自己。而体制内的部分散打赛事,大家都是同样的技术动作,同样的训练体系,同样的战术安排,熟悉的对手(甚至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像左手打右手,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和友谊赛有多大的差别呢?

不可否认,散打四十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也为我国培养了很多自由搏击的后备人才。我们也不能单纯的以成败论英雄,我佩服敬仰每一位登上擂台的中方选手!但面对差距,希望以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共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順之则昌,逆之则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