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每一秒,为何都在推翻以前的科学?

如题所述

“所有的科学结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结论不能成为科学结论。”

这个结论是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判据,也是科学界公认的科学结论判定标准。这个标准是说:一个结论是否是科学的,并不是指它本身是不是正确的,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凡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就是科学结论;凡不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不是科学结论。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就是科学结论,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这个结论,如果它不满足实验,那么就称为“被证伪”;因为它具有可证伪性,因此是科学结论。

我们曾经对牛顿定律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实验验证,并且利用牛顿定律,人们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牛顿定律就是正确的。

上个世纪,在爱因斯坦和波尔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下,人们才发现:牛顿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领域才成立,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需要使用量子力学,高速领域里需要使用相对论。由此,我们可以说牛顿定律在一定意义上被“证伪”了。

尽管如此,牛顿定律依然是科学结论。它符合人类对世界的常规认识,同时在很大范围内可以理解世界、改进人们的生活。学习牛顿定律,不光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

那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不是正确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我们确定它是个科学结论,因为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进行“证伪”,一旦证伪成功,科学又将向前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实验-理论-证伪反复循环的过程。

我们再以原子结构的发现为例研究一下科学的发展。

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方程组后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科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赫兹首先发现了阴极射线,并提出这是一种电磁波。


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证伪了赫兹的结论,他指出阴极射线不是电磁波,而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所有的原子都包含这种粒子,并命名为电子。同时,JJ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正电荷像蛋糕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里,负电荷像枣一样镶嵌在正电荷中。


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通过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证伪了汤姆孙的结论,他指出:原子中的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核上,核外很大的空间有电子高速旋转,这就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及他的学生查德维克等人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这个过程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们有时通过实验去证明前人的结论,有时通过实验去证伪前人的结论。学习已经被证伪的结论,也是学习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重球下落快也是科学结论。反过来,凡是不能被证伪的就不是科学结论。例如算命的结论就不是科学结论,因为算命强调“心诚则灵”,如果实验结果不满足理论,算命先生可以对你毫不理睬,因为他可以把问题归因为一个不可观察的问题-你心不诚。占星术、宗教等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是科学结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6
因为人类已知的科学都是通过人类认知的经验加工而成,当科学研究持续,人类的认知又会扩展,以前看起来很科学的知识又会不适应新的科学,因此经常是新科学推翻旧科学。
第2个回答  2021-02-16
因为所有的知识以及我们所认识的科学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且是一直进步的,有一些时候如果是需要细化的话就可能被推翻,这也是正常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