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站在公司高层的领导,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题所述

我非常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公司高管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以下,各部门经理以上的管理层。鉴于它们岗位设置的位置,首先起点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总经理的左右手,他们分担了部分总经理的责任,他们也代表总经理行使着部分职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在各自的独立部门行使着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就专业性而言,他们就是各自独立部门的“总经理”,有的人还认为就某种意义而言,他们就是各自独立部门的“老板”。由此可见,公司高管才是公司各自专业领域里的真正“总经理”。在专业内管辖着各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的工作均对其负责。


那么,高管的每天要做什么也就基本上清楚了,大概具体有如下主要几点:

(1)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董事会与总经理作出的各项指令与精神。

依照董事会与总经理提出的目标;依照公司现在所有的资源;融合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制订出相应的组织方案。需要报批的上报总经理;不需要上报则可传达到所属部门经理,指导部门经理制订实施细则或帮助部门经理直接执行与实施。

(2)随时掌握下属各部门的正常运行状况。

依照所属各部门反馈的信息,站在公司高度及时调整、纠正、改进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确保本辖部门输出正常产能外,设计输出更高品质或更多产能的方案与备案以及预案。

(3)随时掌握各高层之间的运行规律。

公司是一部整体的产能机器,它也需要各个专业领域的高度协调与配合,才能发挥出公司整体的最大效益。所以作为高管也应该密切的关注各高层之间的磨合与合作。好的管理人员会把鉴于两者之间的矛盾作为己任,不推萎,不踢皮球。将矛盾消化于无形,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同仁高管。同时做好下属“乐于奉献”的思想工作。

(4)不断改善与改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瓶颈”,扩大产能流通截面积。

在一个流通领域,当你解决了目前的一个“瓶颈”,你会不断地发现新的流通“瓶颈”,直到整个流通截面全部打通。理论上打通一个“瓶颈”很简单,而实际上放到一台整体运行中来解决就有一定的难度,牵涉的方面会很多很多。打个比方一速冻食品厂进口设备的产能比较大,而最终的产能只有设备的一半。这就说明了产能流通截面中有“瓶颈”,经分析发现蒸煮设备是“瓶颈”,于是依照进口设备的产能改造了蒸煮设备,瓶颈打通了提高了产量。新的“瓶颈”又出现了,速冻间的速度能力又满足不了,又来依此方案改造了速冻间;速冻间的问题解决了,又来了新的“瓶颈”,最后一道包装工序满足不了,于是又重新选择包装设备,又是加强包装工的规范动作培训,又是改善需包装产品流通形式与排放标准,因为速度上来了,发生错误的几率也上来了。故,高管会不断地发现正常运行过程各个层面中的众多个“瓶颈”使公司利益最大化。

(5)高管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

高管一般将公司推向了自律性很强的良性循环轨道,就有空余的时间。利用这个空余时间,高管也需要及时补充自身的能量。及时掌握政策动态、行业动态、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的管理理念与新的管理方法,以便作出创新与新的调整方案。一方面做好总经理的助手,向公司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一方面帮助所属部门领导提高认识,更进一步的完善所属部门各自的本职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业绩。

以上是一个合格的高管应该做到的几点,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合格的高管,他们奋斗到这个位置,完全冲着权力与利益去的。其表现:①与上级走得很近,至于他做没做什么不知道,只知道他可以和上级领导的关系“高度融洽”;②把手头上的责任都分配下去,把一些空权也分配下去,而自己落得一个轻松与享受。走到哪里就指手画脚到哪里;以发脾气来显示出为公司着急的态度;满嘴的大道理把下属框牢来巩固自己的权力;③整天盯着利益,特别盯着能够产生“灰色利益”地带。当利益还很遥远的时,他会充分的“画饼”,让你奋不顾身的往前冲;当利益经过下属的努力来到面前的时候,他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设计出最大的“坑”来控制利益,必要时,一竿子插到底,亲力亲为,以确保利益能够装进自己的口袋。

综上所述,不同价值观的高管,每天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合格的高管每天有着做不完的事,心事全部放到了公司、下属以及员工身上;而不合格的高管,每天无所事事,找不到事情可做,心事全部放到了了自己的身上。那么,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高管,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管理结果来的。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你的提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