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在古代的最初涵义

如题所述


  〈形〉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和 hé
  〈动〉
  (1)调和;调治;调适。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名〉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介〉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9
其实是音律和诣。
第2个回答  2013-12-14
和谐;协调。
第3个回答  2013-12-14
和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