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0个著名理论是什么?

如题所述

心理学10个著名理论是:

1、刺猬理论

刺猬理论,源于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在管理学中,刺猬理论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

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2、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工作和生活琐事,悲观情绪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何不开心一点呢?

3、责任分散效应

人们把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

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6、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会改变行为的倾向。

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

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经济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

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8、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从众心理很容易使人的思维变的盲目,盲目又往往会使人陷入骗局或者遭受失败。而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智者”,就要学会摆脱从众心理,不要盲目跟风,懂得在关键时候与群体差异化。

要知道很多时候,没有差异往往难得要领,有形而无神,没有差异化,也难以突出个性和品味。

9、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

10、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