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神秀与惠能那两首偈的描述心理学涵义

如题所述

略论神秀与惠能那两首偈的描述心理学涵义

孙泽先

    据《坛经(惠昕本)》记载,禅宗五祖弘忍(602~675)在东山寺时,为了遴选接班人,曾将全部弟子召集起来,布置了一道作业,要他们每人写一首偈,表述自己的禅修心得。完成作业的只有神秀(606~706)与惠能(638~713)。

    神秀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读了神秀与惠能那两首偈之后,最终认可了后者,把象征禅宗法嗣的衣钵给了惠能。

    后世对于这两首偈评论颇多,有的是从宗教学角度,有的是从哲学角度,有的是从史学角度。我想换一个角度,探讨一下这两首偈的描述心理学涵义。

    当时,弘忍传法给惠能这件事,东山寺的僧众十分不解。在大家的心目之中,神秀是理所当然的最佳接班人选。神秀早年博览群书,孔孟老庄无所不通,后来出家为僧,受具足戒,自从师事五祖弘忍以来的六年当中,每日砍柴挑水,参禅悟道,事事走在他人之先,弘忍深为器重,安排他作“教授师”,并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就基本条件而言,惠能与神秀不在一个层面。惠能文化基础不足,只能听说、不能读写;他到东山寺只有八个月,尚未受戒为僧,每日在后厨行舂米之职。仅凭一句“本来无一物”,弘忍就把衣钵传给惠能,道理何在?

    原来,古代宗教论述经常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也就是运用比喻。佛教常见的比喻很多,例如灯,树,镜,日,月等等。神秀与惠能的偈是围绕“镜”这个比喻展开的,用镜子来比喻心性修炼的过程。那时的镜子都是青铜制成的,经过打磨抛光,就有了照鉴万物的功能。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指的就是这种镜子。

    青铜镜是需要护理的,因为镜面时常会因氧化作用形成锈斑,影响照鉴万物的功能,必须经常擦拭打磨。神秀借用这个比喻,说明心性修炼是僧人的日用之常,必须持之以恒、勤行精进,只有经过“时时勤拂拭”的努力,才能获得“勿使惹尘埃”的效果。五祖弘忍曾对这首偈给予好评,嘱咐众僧认真学习领会。

    惠能在他的偈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惠能的偈在《坛经》的不同版本中记有三首: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两首记在《坛经 法海本》,第三首记在《坛经(惠昕本)》。

    那么,这关键的第三句“佛性常清净”,或“明镜本清静”,或“本来无一物”,到底表达了怎样的见地,致使弘忍把禅宗祖师大位传给了尚未取得僧籍的惠能呢?

    古人常用镜子比喻心性修炼。一面青铜镜,需要经常擦拭打磨,保持又明又平,才能照鉴得清、照鉴得真。这毫无疑问是对的,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镜子除了照鉴万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本性质,却被很多人忽略了。镜子的这个根本性质叫做“鉴而不纳”。镜子能够照鉴万物,同时也能清空万物,使之不在镜中留滞,唯其如此,镜子才能正常发挥它的照鉴功能。物来则鉴,物去则空,这种“鉴而不纳”的空性,便是镜子的根本属性。这种根本属性,就心性而言,堪称本心自性。

    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家都对禅宗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深刻的见识。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有一首诗,题目是《送参寥师》,参寥是个喜爱诗词的僧人,在一次会面后,苏轼作诗送别,全诗共28句,其中两句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一“静”一“空”,是对心性修炼原则的高度概括。“空故纳万境”解释了“鉴而不纳”的必要性。

    中国古人治学非常重视体用关系,即本体与运用的关系。就心性修炼而言,照鉴万物讲的是心性的运用,鉴而不纳讲的是心性的本体。唯有鉴而不纳,才能为照鉴万物提供根本保障。照鉴万物的道理显而易见,明白的人很多;鉴而不纳的道理隐而难察,明白的人很少。惠能的“佛性常清净”,“明镜本清静”,以及“本来无一物”等等表达,都是从本体的角度把握住了心性的根本,把鉴而不纳这个重要见地从人们的潜意识层面提升到意识层面,这确实是对禅修的重大贡献。正因为如此,五祖弘忍才把禅宗祖师的大位破格传给了惠能。

    上面所说的道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能更加明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心理学,不是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实验心理学,而是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的描述心理学(亦称意动心理学)。

    首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取得共识,那就是心理本体到底是什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3期刊登了李其维先生的一篇长文《心理学的立身之本——“心理本体”及心理学元问题的几点思考》。李其维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士、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这篇文章中强调明确心理本体是心理学安身立命之本,提出心理学研究应该聚焦于过程与机制,同时指出布伦塔诺的学术思想对于明确心理本体的重要意义。

    心理本体是什么?我认为,心理本体就是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意向流这个概念源于布伦塔诺的学术思想。简而言之,从布伦塔诺的学说来看,意向流是意向性内存在( the intentional inexistence)的流动,是外知觉(external perception)与内知觉(inner perception)的统一体;从深层心理学来看,意向流是意识与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从佛家来看,意向流是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的统一体;从道家来看,意向流是识神与元神的统一体,也是精气神的统一体。

    意向流具有十二个特性:

    (1) 指向性 (directivity)

    (2) 流动性 (mobility)

    (3) 连续性 (continuity)

    (4) 超速性 (superluminality)

    (5) 感应性 (interactivity)

    (6) 建构性 (constructivity)

    (7) 可控性 (controllability)

    (8) 主观性 (subjectivity)

    (9) 非想性 (unobservability)

    (10) 直解性 (direct knowing)

    (11) 自明性 (self-evident)

    (12) 统一性 (intergrality)

    与本文话题密切相关的是建构性与自明性。

  镜子的“照鉴万物”所比喻的是意向流的建构性。建构什么?建构概念,建构关联,建构情境,建构意象。这种建构,既能在意识中进行,也能在无意识中进行;既关乎现在,也关乎过去与未来;既有真知灼见,也有异想天开;既可面临现实世界,也可面临虚幻世界。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建构性属于识神的功能。

    镜子的“鉴而不纳”所比喻的是意向流的自明性。自明性是一种与建构性迥然不同的另一种认知范式,它不靠分析、判断、推理,而是整体直观地把握,且能当下便知、所知无误。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自明性属于元神的功能。

    与元神最为贴近的心理学概念是什么?是布伦塔诺提出的内知觉。布伦塔诺说:“内知觉不仅具有特殊的对象,而且还有另一种它所独具的特征,这就是它具有直接性、不谬性和自明性。在我们所有的知觉活动中,只有内知觉具有这种特点。”

    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意向流的建构性和自明性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就像一棵生长着的树——建构性如同树的地上部分(树干、枝叶、果实),自明性如同树的地下部分(根)。建构性所展示的是智,自明性所展示的是慧。智与慧是人的两种相反相成的洞察能力。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讲过,题目是《开发心力资源:智慧管理——意向流管理学的四项管理之一》,可资参考。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意向流的建构性十分熟悉,而对于意向流的自明性却非常生疏。迄今为止,布伦塔诺提出的内知觉及其自明性尚未成为当下心理学界的共识。从建构性出发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疗法很多,从自明性出发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疗法却很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心理学宝库,我们在登堂入室、发掘整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内知觉及其自明性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人们在习惯上只接受能够被证明的存在,而内知觉恰恰是只能被体验、却不能被证明的存在。正如布伦塔诺所说:“内知觉的真理性根本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证明。然而它具有远胜于证明的东西:它是直接明证的。如果有人依靠一种怀疑论来攻击这种认识的最终基础,他将无法找到建构知识大厦的其它基础。”

    惠能的偈借助镜子鉴而不纳的性质比喻人的本心自性,对于我们认识意向流的自明性很有启发。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比喻加深对于意向流的建构性与自明性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个比喻就是算盘。

    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手动计算工具,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用算盘作计算时,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叫做“清盘”。所谓清盘,就是拨去各档靠梁的算珠,让所有算珠回归原初位置,使全盘成为空盘 。意向流的建构性好比拨动算珠进行运算,而自明性就好比清盘。每一运算,必有清盘;倘无清盘,运算必乱。

    镜子也好,算盘也好,都只是比喻,意向流的自明性之深刻与复杂要远超于任何比喻,它的重要作用超出人们的想象,构成了人的本心自性。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只有意向流的构建性和自明性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才会有正常的精神生活。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这个心在描述心理学中就是意向流的运行。意向流的建构性源于后天,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意向流的自明性源于先天,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

  然而,人在后天的精神生活中,意向流的建构性是强势的存在,这是一个“表象——判断——情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建构概念,建构关联,建构情境,建构意象,周而复始,昼夜无休。布伦塔诺把这种情景比喻为一条汹涌的河流,“在这条河流中,后浪随着前浪并且推着前浪。”

    意向流的建构性会派生种种源于观念的焦虑,这些观念性焦虑常常具有可溯源性,属于理性范畴。还有一种焦虑不属于理性范畴,这种焦虑源于意向流的自明性受到建构性的持久压抑,构成一种莫名的根本性焦虑。这种压抑如此深重,深重到大象无形,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倾向的存在。《太乙金华宗旨》是用“强奴欺主”与“太阿倒置”来形容这种倾向。这种倾向十分危险。因为意向流的自明性既然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就会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在意向流的运行中,没有自明性与之和合的建构性就如脱缰的野马,会把人们的精神生活锁定在概念的乱流之中。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危险的倾向并未引起应有的警觉。在心理疗愈过程中,只解决观念性焦虑,而无视根本性焦虑,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禅宗的宗旨就是突破概念的禁锢,释放意向流的自明性,即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惠能的贡献,则在于把心性修炼中被普遍忽略的重大问题提到意识层面,并用五个“何其”明确指出意向流自明性的重要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开悟是禅宗最为重视的一个术语。禅宗强调“明心见性”,指的是对本心自性的充分体验。能够在这种体验之中达到最高境界称为开悟。在禅宗看来,开悟是成佛的重要标志。

    必须明确的是,开悟的宗教学意义与心理学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开悟在宗教那里具有增益神秘、助力崇拜、坚固信仰的功效,被看作是心性修炼的终点。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开悟是对意向流自明性的充分体验,是实现自明性与建构性完美统一的标志,是开发心力资源的重要环节,因此开悟不是认知的终点,而是认知的新起点。

    围绕着如何实现开悟的问题,神秀的偈与惠能的偈体现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北宗与南宗两种不同的禅法。神秀的北宗禅法强调“渐修”,认为修道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必须觉察心源,勿令起恶,坚持戒行,不忘精进,才能功到自然成。惠能的南宗禅法强调“顿悟”,认为“道不用修”,真如佛性,自清自净,人人本有,无须外求,可以不假修证,一超直入,当下即得。

    关于这两种禅法,虚云(1840~1959)老和尚曾有中肯的评价,他说:“故黄梅五祖虽极许六祖之‘本来无一物’偈,仍盛称秀祖之‘时时勤拂拭’偈者,六祖之偈虽佳,然只合上上利根人,此种人旷劫难遇,若一知半解者执之,反堕空亡,究不若秀祖之脚踏实地,人人皆可依之修持也。”

    在这里,虚云老和尚并未比较两种禅法的高下,而是从实际出发指出两种禅法各自的适用人群。惠能的禅法适用于极少数人,少到“旷劫难遇”(佛教的一劫等于四十三亿两千万年)。神秀的禅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多到“人人皆可依之修持”。

    有些人既不具备上上利根资质,又不肯精勤修炼,却偏偏喜欢谈论禅机,常常随意猜解惠能语录的字面含义,虚上加虚,玄外添玄,把本来以超越概念为宗旨的禅宗生生拉回到虚玄概念的戏论之中,到头来误人误己、空费光阴。虚云老和尚把这种状况称作“口头禅”。

    虚云老和尚身历三代,苦修一生,德被四海,寿逾百年,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高僧。他的话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从法嗣上讲,惠能接受五祖弘忍所传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然而从禅法上讲,惠能并未继承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而是自成一体,他对于禅宗传统修炼方法(如坐禅与念佛等)一概持否定态度。继承并发展东山法门的是神秀,他的“五方便门”为北宗禅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五方便门”是禅宗修炼的五个重要环节: 

    (一) 总彰佛体离念门 ,即依《大乘起信论》而彰显佛体,远离诸念。

  (二) 开智慧门 ,即依《法华经》而开启智慧门。

    (三) 显不思议门 ,即依《维摩经》而彰显不思议法。

    (四) 明诸法正性门 ,即依《思益梵天所问经》而明了诸法正性。

    (五) 了无异门 ,即依《华严经》而得自然无碍解脱道。

    神秀的禅法曾在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深受信众的拥戴,讲学所到之处往往能够形成集市。当年武则天、中宗和睿宗三位帝王都曾邀请神秀入宫讲学,并给予最高礼遇。神秀能够成为“两京法主,三代帝师”,并寿享百岁,且于九十高龄之时犹能胜任讲经说法,充分彰显了实修所带来的身心效益。

    从描述心理学角度来看,古代心性修炼的本质就是意向流的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因为意向流的建构性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建构始于表象(对象的呈现),继以判断(对与错),同时产生情欲(爱与恨),并在情欲的推动下发生新一轮“表象——判断——情欲”的过程。这种过程周而复始、昼夜不息,是意向流运行的基本程序。这原本是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发现的道理,却被人们渐渐遗忘,是布伦塔诺将其重新加以发扬。在意向流的运行之中,情欲是动力。在七情六欲的推动下,意向流的运行如同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决定着人生的转归。古人常说:顺为人,逆为仙。修道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因为如此,佛教三学“戒定慧”中是以“戒”为首。倘若无“戒”,“定”“慧”就是一纸空文。“戒”就是管理,其中对于情欲的管理占有很大的比重。当然,意向流的管理,不只管理情欲,还要管理判断,管理智慧,管理信念。同时,意向流的管理不只有理念,还有实际操作技术。这四种管理,是对古代心性修炼的描述心理学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理学资源,包括禅宗在内的儒释道里面的心性修炼技术,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和发展,让心理疗愈领域不断增添中国元素。

    《黄帝内经》指出:“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里所说的“要”是什么?就是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在本文语境之中就是明确心理本体——意向流及其运行规律。把握住这个切入点,才能找到开启中国本土心理学宝库的钥匙,才能体会到:经书万卷,无非意动;修炼千门,原本一家。

    提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常常听到“三教唯心”的说法。这里的“心”就是意向流的运行。神秀曾说:“心是众圣之源,心为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这种观点不止见于域内文化,亦可见于域外文化。《圣经》也有这样的见解:“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Above all else, guard your heart, for it is the wellspring of life. ”(箴言 4:23)所以说,古今中外的各种心性修炼并不神秘,一言以蔽之,都是向管理要效益。一切身心效益,皆得之于意向流的管理:管理智慧,管理判断,管理情欲,管理信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