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五芳斋的由来和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2-24
五芳斋”号称“中国第一粽子大户”“江南粽王”,总部位于浙江嘉兴。

一、“五芳斋”起源于1921年兰溪籍商人张锦泉在当时嘉兴的张家弄口开设的“荣记五芳斋”粽子店。此后,张家弄口又相继开设了“合计”和“庆记”两家五芳斋。三家五芳斋相互竞争激烈,工艺不断完善,闻名江南。1956年,公私合营五芳斋粽子店成立,三家“五芳斋”合并成为一家。

二、1992年,嘉兴五芳斋粽子公司成立。次年,“五芳斋”被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1995年,五芳斋投资数千万元建造了全国首家专业粽子生产厂——嘉兴五芳斋粽子厂,告别“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模式,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现如今的拟上市主体五芳斋实业,即是由嘉兴五芳斋粽子公司于1998年改制而来。

三、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嘉兴“五芳斋”已有80年的历史,五芳斋在传承民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同时顺应现代人对早餐健康、清淡、可口、新鲜的要求,将中华传统小吃发扬光大。
第2个回答  2020-02-24
五芳斋得名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姓沈,起初在齐门外开了一家甜食铺,以玫瑰、桂花、莲心、薄荷、芝麻等五种苏州人爱吃的东西作为原料,制作桂花圆子、 赤豆糖粥焐酥豆、莲心羹、冰雪酥、玫瑰糕等甜食小吃。街坊邻居就开玩笑地称他的店叫五芳斋。沈氏老板干脆将错就错,正式将店铺取名五芳斋。历经百年沧桑沉浮,凝聚几代人的心血努力,五芳斋告别了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模式,在一次次蜕变转型中走上了现代企业发展之路。如今,五芳斋尊崇“和商”理念,秉承传统美食文化之精髓,创新老字号发展之路径,倾力打造以米制品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续写五芳斋新百年的辉煌。
第3个回答  2020-02-24
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已有近百年历史,品质上乘、风味独特、品种多样,被誉为“粽子第一品”、“粽子大王”。1993年五芳斋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

嘉兴盛产粽子,嘉兴粽子以“五芳斋”最为著名。50多年前,人们就将“粽子大王”的桂冠戴在了它的头上,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乡嘉兴的一种象征,被誉为“饮食文化的代表,对外交流的使者”。

据清乾隆年间《古禾杂谈》一书记载:嘉兴粽子,昔日有白水粽、红枣粽、赤豆粽、豆板粽和碱水粽,俗称“五芳”。“五芳斋”粽子于1921年问世。当时以弹棉花为业的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在春夏季弹棉花生意淡季,在嘉兴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他的粽子沿用了兰溪一带四角交叉立体长方枕头形,加上选料、制作考究,风味独特,招徕了很多顾客,名声越来越响。十多年后,张锦泉召集了几名兰溪老乡,在嘉兴当时最热闹的张家弄口,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经营火腿鸡肉粽、重油夹沙粽。数年后,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两人在这家店对面和隔壁各开设了“合记”和“庆记”五芳斋。呈品字形分布的“五芳斋”粽子店,一时成了嘉兴这座江南古城的独特风景。三家店在竞争中,促使粽子的选料日益考究,配制方案越发完善,口味日趋精美,嘉兴张家弄“五芳斋”由此声誉鹊起,驰名江南。

张家弄是老嘉兴的闹市区,店铺多,戏馆子也多。五芳斋的创始人很懂得掌握生意火候,每逢戏一散场,店家就把粽子锅盖打开,浓郁的香味四处飘散,直钻鼻孔,行人不由自主地踏进店门品尝一番。老一辈嘉兴人回忆说,那时候粽子是用桑柴烧的,柴香合着粽香,那香味真馋人,整条街上都能闻到。

后来,旧城改造,昔日的张家弄早已不复存在。在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三家“五芳斋”握手言和,走到了一起,并与嘉兴东门宣公桥堍的“香味斋”粽子店,组合成新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他们各自亮出自己的“粽子”绝活,互相切磋技艺,不断融合创新,很快称雄市场。

在漫漫数十年的岁月中,五芳斋的生产规模并不大,一年的产量也就二、三百万只。1985年是老店发展的分水岭,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使五芳斋坐上了国内粽子行业的头把交椅。

这一年,老店利用上级部门提供的53万元优惠贷款及自筹的5万元资金,对设备进行了大规模优化,生产器具“不锈钢化”,粽子入锅、搬运和拌肉“机械化”,煮粽炉子“煤气化”,营业店堂“民族化”。产品销售也突破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封闭状态,他们先后在苏州、无锡、上
第4个回答  2020-02-24
2020年2月11日更新

嘉兴真是一个弟弟城市,别称乌镇市、种田嘉,实质为6个小县城的集合体。躺在苏沪杭甬之间的一片荒地。如果你打开中国夜晚灯光图,你可以在璀璨的连成片的长三角地区看到一个暗淡的地方,那就是嘉兴!你甚至可以看到嘉兴的6个县城:两区县(狗头)、海盐县、嘉善县、海宁市、平湖市和桐乡市。
嘉兴下面的5个县都不认嘉兴,可能海盐小女儿还稍微认一认,但是这是因为海盐妹子离上海高富帅和杭州文艺男太远了。要是把钱塘江水抽干,海盐修几条大马路到宁波,明天海盐妹妹就原地嫁给宁波的慈溪了。
海宁我就不说了,海宁真的是没办法。海宁就像嘉兴养的儿子,虽然姓嘉,实际上姓杭。
嘉兴知道海宁的亲爸爸是杭州,海宁人也知道自己的亲爸爸是杭州,杭州人却把海宁当成私生子,给的待遇嘛,还行吧。给了一条地铁,就是杭州到海宁,给了个浙江大学分校和各种政策。
毕竟海宁当了杭州1000多年的儿子,过继给嘉兴才几十年。这个海宁儿子在嘉兴后爸家里吃不饱穿不暖,虽然嘉兴爹爹也不欺负海宁,逢年过节给海宁儿子钱,可是海宁这个儿子还是不喜欢嘉兴。
大女儿桐乡也不喜欢嘉兴,觉得杭州爸爸好,认杭州爸爸当干爹。
二女儿平湖也不喜欢穷嘉兴,喜欢多金的上海爸爸。
嘉善这个小儿子最像嘉兴爸爸,可是还是跟着上海爸爸混。
嘉兴这个光棍司令有苦说不出啊。
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女儿,没吸血,逢年过节给红包和份子钱,结果就这个弟弟下场。

嘉兴真是个弟中弟的城市,口号说要接轨上海,结果率先接轨房价,第二接轨电车(没错接轨20年代的民国上海)。
造电车的原因就是,嘉兴市区人口不够(120万人),造轻轨要150万,造地铁要300万。
于是就傻里傻气造电车了。
这个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只要嘉兴吃掉一个县变区,虽然没有地铁,但是轻轨就来了啊。屌丝变高富帅了,电车要被堵车,轻轨天上开的,不会!
可是没有如果,杭州大爹不支持,嘉兴吃不下这个区。浙北双废嘉兴小弟和湖州小弟要是牛逼了,那就是浙北版本的,杭州就是下一个南京!
那杭州还有面子吗?那上海不是更牛逼了?本身小弟众多:苏南+南通,这次小弟来个嘉湖。你个杭州小瘪三拿什么跟我斗?
所以杭州大哥肯定限死了嘉兴。
最近杭州大哥看嘉兴快饿死了,发育不良,妻离子散,良心大发现,叫嘉兴去接轨上海吧,我不来支持你也不来反对你,钱你自己想办法,找上海高富帅要。
可是上海也是个精明的人啊,虽然嘉兴和上海被苏州妈妈养大,可是嘉兴还单独把上海这个弟弟养大。可是这个弟弟发育好啊,长成了全国第一的大高个,而且苏州妈把遗产全给了上海,上海创业的时候还得到了宁波干爹的资助。所以嘉兴长得畏畏缩缩的时候,上海是高大威猛啊。上海也是个认钱的主,和嘉兴本是同根生,帮扶也很有限。

总之目前的嘉兴,是个傻子也知道,嘉兴就算是个植物人,也会被上海亲弟弟、杭州大哥和苏州妈给分点吃的。但是苏沪杭没吃饱之前,嘉兴终究是弟弟。
五县这5个儿女是嘉兴永远的痛,5个儿女众叛亲离。难受,关键是上海和杭州给操,给生,不给养啊。养育和照顾还是嘉兴出力,等于嘉兴花钱花精力帮别人养儿子呗。
这里很多五县的人不认嘉兴,但你五县又是嘉兴行政区划的。
如果海宁桐乡分给杭州就好了,嘉兴和平湖给上海好了,这对五县好,对嘉兴也好啊。
因为这样一来,嘉兴市区直接接轨沪杭,发展也要好一点。可惜没有如果,嘉兴就是个帮老王养儿子的命。
至于养大的儿子帮不帮嘉兴?和嘉兴住不住一起?那只有天知道咯。嘉兴,难!

嘉兴是个怎样的城市?
对于一个普通大学毕业、普通家庭的嘉兴男生来说,嘉兴是一个只要你在这里认认真真工作,好好生活,就能看得到未来,让你觉得充满希望的城市。不需要你能力多强,只要你想好好过日子,你的就能过得很不错,你的未来和你孩子的未来也不需要过分担心和焦虑。
第5个回答  2020-02-24
1921年,在嘉兴荟萃“嘉湖细点”美食的张家弄来了一位年轻人。由于他的出现,粽子成了“嘉湖细点”的头牌美食,从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粽子字号———五芳斋。这位年轻人叫张锦泉,时年18岁。

1903年出生的张锦泉是兰溪人,开始以弹棉花为生,由于脑子活络,在春夏弹棉花淡季时,利用兰溪人会包粽子的特点,在嘉兴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这孩儿桥离张家弄仅一步之遥。

张锦泉的粽子沿用了自家祖传的兰溪粽子配方,将火腿、鲜猪肉入粽,一举打破了嘉兴只有白水、豆瓣、红枣、红豆、碱水粽的旧制,引来了嘉兴食客好评,于是声誉鹊起。从此就有了“金华火腿兰溪出,嘉兴粽子兰溪式”的典故。

也是在这一年,张锦泉在嘉兴城当时最热闹的张家弄口开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从此,五芳斋开启了它生命中富于传奇色彩的大门。因品质卓著、善于经营,“五芳斋粽子店”的品牌在张家弄的“嘉湖细点”中独树一帜,成了响当当的金牌点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