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禅诗《梦》的详细解释

要写多点~~最好一定是长篇大论那种的·~不怕多~~~但要好~~~

一、解释:这空空的心无所寄的感觉,就像在梦里随着梦境自生自灭。那么你苦苦修炼求佛的追求不过就是成为那河底的沙砾,那些所谓功德也只是梦里空寂,终无所有。

人生就象一场梦一样不能有太多欲求,这样心灵才会平静,既然处在某个环境中那我们就要坦然的接受这个环境,只有做到顺其自然无欲无求,我们就能得到世间的真理,成就无量功德。

二、附原文如下:

《梦》

宋.王安石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扩展资料:

一、诗文的语境分析: 

这首诗前半阙总领了佛家思想的境界,以“空”“寂”无所求为境界。但这句的首字“还”字从古义来看,类似“就”的意思,存在着语气转折的意思,一般理解来看这个转折词的出现,代表诗意的扭转。与前半阙必然是个相反或者批判的意思。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相类似主要作品: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登飞来峰》

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不能有太多欲望和追求,只有这样心灵才会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既然处在某种环境中,那我们就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这个环境,心如止水,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就能得到世间的真理,成就无量的功德。

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该诗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

《梦》  宋.王安石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扩展资料

王安石的禅诗《梦》其实体现出一种中国古人对生死的体味——心如止水看待生死,追求着一种极其高尚又豁达的情操,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

人生路途漫漫,有生有死,有困难有障碍,有泪水有悲剧,而面对眼前的困难,有人不免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度日。但智者不同,他们承认人生的这种不可避免的悲剧,却在悲剧中积极进取,反而成就许多汲汲营求时不可获取的事业与功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4

原文如下: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从诗文的语境分析: 这首诗前半阙总领了佛家思想的境界,以“空”“寂”无所求为境界。但这句的首字“还”字从古义来看,类似“就”的意思,存在着语气转折的意思,一般理解来看这个转折词的出现,代表诗意的扭转。与前半阙必然是个相反或者批判的意思。所以这句诗应这样理解:这空空的心无所寄的感觉,就像在梦里随着梦境自生自灭。那么你苦苦修炼求佛的追求不过就是成为那河底的沙砾,那些所谓功德也只是梦里空寂,终无所有。

拓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 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 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12
一、解释:
1、人生就象一场梦一样不能有太多欲求,这样心灵才会平静,既然处在某个环境中那我们就要坦然的接受这个环境,只有做到顺其自然无欲无求,我们就能得到世间的真理,成就无量功德。
2、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诗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这首诗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
二、附原文如下:

宋.王安石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然而,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晚年时却与佛教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4个回答  2008-11-05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然而,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晚年时却与佛教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诗人认为: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诗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这首诗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