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一方面想要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想要隐居山林

如题所述

你好。
这是受到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佛家的出世思想同时影响的结果。儒家讲求入世,接入到世俗生活,所以要建功立业;道家佛家讲究出世,所以又想要隐居山林。当然一般情况是先建功立业,然后隐居山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3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代“入世”与“出世”两种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化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讲究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所以,古人建功立业的心是很强的,另外,有别于欧洲的贵族执政,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为古代读书人的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所以,一般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政界,建立姜尚、诸葛那样的功业。
另外,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从汉朝以来,历代讲究以农立国,“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国家对“农”的规定的社会地位仅次于读书做官的”士”,当然了,这里的“农”显然不是佃户、长工之类的贫民,而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地主乡绅之类的。所以,如果读书人因为种种原因做不了官,或者做官后被贬,或者被撤职后,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回归田园,“耕读传家”,比如陶渊明等人。当然了,陶渊明等人的行为,与晋朝“谈玄”风气和”竹林七贤”等名士引领的放浪形骸的风气也有一定关系。
另外,中国古代思想,除了儒家学说以外,就是佛家或者道家学说了,佛教或者道家学说讲究出世,很多大的学问家,对佛道两家的学说都研究很深,并把它们当做修身养性的学问。当这些文人在建功立业时遇到很大困难,碰壁或者不适应当时的专制封建官场时,它们就把佛道学说当做是宽慰心灵的妙药,想隐居山林。最明显的就属李白了,一方面想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因为现实的残酷,受到打击,想要隐居修仙。还有苏东坡,前期官场顺利,后来受到排挤,开始以道教学说安慰自己,比如他的前、后《赤壁赋》,就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人,建成了很大的功业,急流勇退,隐居山林,但这毕竟是少数。
第2个回答  2012-05-13
这就是文人的心态:一方面是坚信学而优则仕,有匡扶社稷之抱负,同时有自命清高,当看透红尘后,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就中国文人的优点和劣根性。
第3个回答  2012-05-13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的文人,历来都被倾注一种效忠君王的意识,不容许丝毫的反抗,在政治昏暗,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他们所做的,只是独善其身而已,何谓独善其身?既不理会是非对错,不理会君王到底是否为明君,只是解剑而去,独游山中,颇有掩耳盗铃的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