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天翼《华威先生》的评论,需最佳答案!

经典句子!具体说明,越具体越好!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于抗战期间创作的一篇最杰出的讽刺短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文艺阵地》第1卷第1期上,后收入《速写三篇》。

小说以华威先生和抗日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为中心,塑造了华威先生这样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的虚伪、庸俗、浅薄、无赖、卑劣、媚上欺下的国民党官僚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鞭挞了国民党竭力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防范人民、敌视进步势力的反动政策,并满腔热情地写出了革命群众的抗日要求和热情。小说中的华威先生,以抗日之名行反人民之实,他的工作就是白天开会、讲话,晚上喝酒,而且百般阻挠人民的抗日生活,并费尽心思,到处钻营,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华威先生这样的人,不仅活跃于过去,在今天的现实中也常见到,他身上暴露出的劣根性,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性。小说语言干净、畅达、俏皮幽默,细节描写精微,尤其是漫画式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这篇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含量。“华威先生”这一艺术形象,已被人们公认为一个文学典型。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2008-03-11 15:19, 一二, 8122 字, 0/23, 原创 | 引用
《华威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悲可笑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它的讽刺艺术分不开的,《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的讽刺性,对比描写上的讽刺性,人物刻画上的讽刺性,“速写”体结构上的讽刺性,“展演”技巧上的讽刺性,以静写动、平淡中寓变化手法上的讽刺性,讽刺艺术上的独特性。
【内容摘要】《华威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悲可笑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它的讽刺艺术分不开的,《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的讽刺性,对比描写上的讽刺性,人物刻画上的讽刺性,“速写”体结构上的讽刺性,“展演”技巧上的讽刺性,以静写动、平淡中寓变化手法上的讽刺性,讽刺艺术上的独特性。

【关键词】 华威先生 讽刺艺术

《华威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张天翼的代表作,作者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塑造了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畸形儿,任何时代都有他这种人的影子,“在广大的中国的土地上,华威先生这多,犹如恒河沙数,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更不断地得到……华威先生的时代还没有死去。”①

《华威先生》成功地塑造了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刚愎自用的文化官僚形象,体现了张天翼高超的讽刺艺术。

一、语言风格上的讽刺性。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深刻辛辣的讽刺效果。

(一)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了讽刺的效果。在妇女问题、文艺界问题等隔得很远的领域,华威先生都有话说,因为他的话语“句式”几乎是一样的。而在一些细节描写上多次出现:“挟着公文包”、“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等,对于三个会议,华威先生无一例外地在中途打断,关于“加紧工作”、“认清一个领导中心”这两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意见,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这些语言和段落的运用,一方面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另一方面从这些反复机械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可悲可笑。

(二)运用了“因人因地而异的语言”加深了讽刺的效果。华威先生对他周围的人明显地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对太太称密司黄,因为她既是太太,又是秘书,“有事可以问密司黄”;对文中的“我”,华威先生很谦恭,不让叫先生,让称“威弟”或“阿威”;对官场上的同伙,语言平和;而对长头发青年、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两个学生等人,而是“冷冷地瞅”、“把下巴挂了下来”,甚至于大发雷霆。在去参加文化界抗敌总会时“他脸上堆满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不住地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一副谦恭的嘴脸,而到别处开会却随意打断别人讲话,趾高气扬地教训别人:“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如果我刚才说的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吗?”……从华威先生在不同的的场合对不同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语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虚伪和作假,感到他的庸俗和卑劣,但作者写来却一本正经,这样就更增加了讽刺的效果。小说中华威先生的讲话,一般都是快节拍的,在大肆宣扬他的两点意见时,话语是干巴巴的公文腔:“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紧工作;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而在小声谈起昨晚醉酒的趣事时,则“带着很机密很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流露出玩笑口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变色龙”的影子。

(三)运用了自相矛盾的语言加深了讽刺的效果。表面上,华威先生忙得“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而事实上,我们的华威先生在干什么呢?他到处赶场子开会,扯一些闲话,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每天喝酒,喝醉后“一回家就睡倒了”;到处抢占领导岗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打听、调查、训人,遭到顶撞又徒唤奈何、拼命喝酒、大骂青年,显得色厉内荏。“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等等,故意提升浮夸,好像自己真的多么有能力一样。他很忙,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当他们向他提出困难时,他却推诿说:“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从他自己打自己耳光的语言,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存在的意义,就是每天无用而有害的‘忙碌’,如果没有这样的‘忙碌’,他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更爱‘忙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②

二、对比描写上的讽刺性。作者将华威先生的虚伪、庸俗和无赖的嘴脸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对比揭露。华威先生表面上是谦谦君子,主动声名自己不当主席,可却蛮横地指定主席,不容别人开口,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骂别人“混蛋”、“妈的”,翻脸不认人。他“挟着公文包”,“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看上去像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却“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做作得令人恶心。他媚上欺下,对着总会的主席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不停地为迟到道歉”,而对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主席,迟到了不仅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粗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在总会发言时“腰板微微地弯着,客气无比”,而在其他会上却“把帽子一戴,把皮包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他以自己时间宝贵为由,肆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而他的“宝贵”的时间却用来在各个地方讲一样的废话。他称太太“密司黄”,好像一个开明懂礼貌的绅士,而对妇女界保婴会的负责人却用“食指”去点她的胸脯。如此对比讽刺的例子还有很多,作者通过这些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的对比刻画,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鞭挞,发人深省。

三、人物刻画上的讽刺性。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注意了仪表和风度上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他“立刻带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拍几下手板”,“打断一下”,显得很有领导风度;可是当他因为没有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起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只是故作姿态来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都令他丑态百出、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而在日常所谓的工作中,他坐的包车“‘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包车的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亮。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象闪电一样快。”总让人觉得他有很要紧的事;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头皱着、嘴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象被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照例——会场的人全都到齐了坐在那天里等着他”“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对华威先生是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退;“他每天都那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他请别人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又毫无时间观念。作者还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三个会议三种态度的刻画,勾勒出他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

四、细节描写上的讽刺性。截取最能反映生活的横断面,进行艺术典型化,揭示重大历史主题,以加强讽刺的力度。在《华威先生》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一贯的情节,作者也没有对华威先生的言行予以分析评论,甚至对他的爱好、脾气等都没有特别交代,只是描写了他赴三个会和为两个会没有邀请他而大发其火的场面,总共五个小小的人生片断,就写出了华威先生在不同的场合中的不同嘴脸、不同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他白天 “抗日”,晚上“赴宴”,这不正是一个政党、党棍加文化人的形象吗?“这种描写,色彩明净,不驳杂,讽刺性格各个面的描述,流动迅速,就像一张张肖像摄影,很快叠印到读者脑中去”③。这样的描写,也增强了讽刺人物的典型性。

五、“速写”体结构上的讽刺性。《华威先生》曾被作者收入他在解放前出版的最后一个集子《速写三篇》里,所谓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同时速写也是一种文体,它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华威先生》没有情节的连贯性,没有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等等,也没有华威先生的完整故事,只是通过五个小小的人生片断,一个活生生的典型的“文化特务”便构成了。在叙事的节奏上,前三个片断还算舒缓,后两个片断突然绷紧,直至“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分打碎了一只茶杯。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了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还有个会……’”。漫话似的加了最后一笔,“这种抓住人物性格中最触目的特征和外部的表现形态,不避不屑的细节,依靠迅速推进的性格‘亮相’来‘凑’成一个夸张的形象的方法,是特别适用于讽刺的。因为讽刺夸张的笔墨向来偏于粗大,如果过于精细,手法过于复杂,一旦写出九曲柔肠,也便失去了笑意” ④。

六、“展演”技巧上的讽刺性。“《华威先生》是一部讽刺性作品,讽刺意向的实现以可笑性的了发掘为前提。什么样的作品形态容易产生笑料?乖戾的举止和惟妙惟肖的模仿,说可笑的事不如现身说法的表演”⑤。确实,在《华威先生》中,作者的任务似乎只在于用笔去临摹,也就是让作品人物自己去展演,作者几乎不置一词,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华威先生可笑可悲的面目跃然纸上,达到了深刻的讽刺效果,且看下面一段:

我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

“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叫你拖几个人去的。但是我在台上一开始演讲,一看——连你自己都没有去听!我真不懂你们干了些什么?”

“昨天——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

华威先生猛地跳了起来:

“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

“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

“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

在这片断里,“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然审视,让人物尽情去展演自己,就相当于让人物自己置于被拍照的闪光灯下,毫发毕显,活脱脱一个“跳梁小丑”。

七、以静写动,平淡中寓变化手法上的讽刺性。作者在文中似乎经意地安排了一个“我”,而“我”对华威先生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更没有感情的渲泻,只是冷冷地不容情面地钉视着华威先生,让人感到内在的讽刺力量。作者以冷峻的客观的笔从从容容地写着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点点头站了起来。‘主席!’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弯。‘兄弟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而又要提前退席……’”。看似漫不经心地陈述,实则平淡中寓含深意,让人在发笑之余感到愤激、轻蔑,体会到作者良苦用心。

八、讽刺艺术上的独特性。《华威先生》作为张天翼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代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讽刺艺术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体现了张天翼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他继承了鲁迅、果戈里、契诃夫、莫泊桑等中外文学应描写和反映现实与人生的传统,学习了他们讽刺艺术的优秀成果,但他的讽刺艺术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他认为“笑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从《华威先生》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常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蠢和可笑,用笑声揭穿社会的虚伪和丑恶,在笑声中让人警醒,让人深思。华威先生让我们感到虚伪狂妄可笑,而笑过之余,难道不有所思所想有所感悟吗?张天翼的小说始终直面人生,展示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而《华威先生》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张天翼,“他是一个手里拿着显微镜,脸上带着冷峻笑容去审视生活的富于内心激情的作家”,“他的讽刺艺术,立意严肃,又有分寸,绝非一律‘杀将过去’;他的嘲笑,内蕴深厚,恰到好处,又不落于轻佻”⑥通过《华威先生》我们能很好地感到这一点,作为一个艺术典型形象,华威先生受到了广泛好评和喜爱,为现代文学画廊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生活中的华威先生也大有人在,官员泡会、教授走穴、明星练摊等等,不一而足,《华威先生》至今仍有广泛的社会讽刺意义,《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

注释:

① 转引自李秀清《试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http://www.ztj.com

② 杨芝明:《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杨芝明:《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 袁国兴:《〈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福建论坛》,福建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⑤ 袁国兴:《〈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福建论坛》,福建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⑥《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武汉大学2000年3月第2版

参考文献:

① 李秀清:《试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http://www.ztj.com

② 杨芝明:《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 袁国兴:《〈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福建论坛》,福建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武汉大学2000年3月第2版

⑤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