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谁?

如题所述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严复。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日)[2]严复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严复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为严复。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

扩展资料:


历任领导:

孙家鼐(1898.07-1900.00)    蒋梦麟(1930.12-1945.09)    

许景澄(1899.07-1900.07)    胡 适(1945.09-1948.12)    

张百熙(1902.01-1904.02)    汤用彤(1949.05-1951.09)    

张亨嘉(1904.02-1906.02)    马寅初(1951.06-1960.03)    

李家驹(1906.02-1907.07)    陆 平(1960.03-1966.06)    

朱益藩(1907.07-1907.12)    周培源(1978.07-1981.03)    

刘廷琛(1907.12-1910.09)    张龙翔(1981.05-1984.03)    

柯劭愍(1910.09-1911.11)    丁石孙(1984.03-1989.08)    

劳乃宣(1911.11-1912.02)    吴树青(1989.08-1996.08)    

严 复(1912.02-1912.10)    陈佳洱(1996.08-1999.11)    

何燏时(1912.12-1913.11)    许智宏(1999.11-2008.11)    

胡仁源(1913.11-1916.12)    周其凤(2008.11-2013.03)    

蔡元培(1916.12-1927.08)    王恩哥(2013.03-2015.02)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有这样清朝咸丰年间有这样一个“马屁精”。他在中举之后的殿试当中,皇帝命他写一副对联,他十分巧妙的将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六个皇帝的年号加入对联之中,用这副对联歌颂了清朝的丰功伟绩。咸丰皇帝看到后,惊呼:“妙觉”!将他点名为头名状元。这个人就是孙家鼐。其实孙家鼐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孙家鼐1827年生于安徽。自幼饱读诗书,但是科举却屡屡落榜,名落孙山。后来和他一起同窗参加科举的学子都考上了,他心里是十分难受的。但是孙家鼐并不是一个自哀自怨的人,他没有抱怨自己为何才华出众却不受人赏识。而是自此之后更加努力的勤勉学习。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考中举人后,他在殿试的时候出了一个绝对,上下联如下:

上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

下联: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次马匹,他不仅成为了状元,还被咸丰皇帝赏识,先后担任了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太子太傅等职。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光绪皇帝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来进行改革,改变中国的现状。毕竟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就授命孙家鼐,希望他能在北京筹建办理一所大学堂。但是由于保守派势力过大又坚决反对,所以迟迟两年这所大学堂都没有成功办成。一直到了1898年“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大学堂成为了新政策的一项重要指标后,才开始筹建这所大学堂。这所孙家鼐多成立的大学堂就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成为了北大的首任校长(因为是北大前身,所以是众多说法之一)。

 京师大学堂旧照

“百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京师大学堂又遭到了的保守派的诋毁,每每这个时候孙家鼐都会与他们据理力争力保京师大学堂。但是在1899年的7月,慈禧太后想要废除京师大学堂,这时很多支持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大臣们全都哑口无言都敢发言了。只有孙家鼐一人,冒着违背慈禧太后的风险。冒死进谏,坚决说不,并且还以告老还乡抗争最后才保留下了京师大学堂。也才有了现在的北京大学,孙家鼐可以说对我国的教育界功不可没。

1909年孙家鼐去世加祀京城贤良祠,谥号为“文正”,文正公在古代可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名号。孙家鼐也是晚清最后一位文正公了。在2015年7月26日。孙家鼐的纪念铜像上新增加了一幅紫红色横匾,上面写着“晚晴文衡,北大先导”八个大字。由北京大学校友,著名美学家陈详明教授手书。

第3个回答  2019-08-23
一种说法是孙家鼐。1898年7月3日,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管理学务大臣。还有说法是,同时任总教习。孙家鼐的家乡在安徽,家乡人民一直以孙家鼐任北大第一任校长为荣,认为是孙家鼐创建了北京大学,在各种宣传中都将孙视为北大首任校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他一手筹办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这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中国史学会编纂的《戊戌变法》记载,在光绪帝向孙家鼐下达任命后,8月24日,礼部通知孙领取官印,“ 钦命管理大学堂事务之关防”。随后,户部又通知孙领取财政拨款。既有权,又有钱,孙家鼐貌似成了名副其实的校长。
第4个回答  2021-09-27
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