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老是想别人说的话,别人的表现,自己容易在自己头脑自己对自己想出来,就跟真实发生一样,咋回事?

如题所述

犹太人有一句流传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一个人总是想太多的话,一开始是思虑全面,谨慎靠谱,后面却可能演变成千算万算,矫情多事。

想太多的人
那些习惯性想太多的人,生活中是不是都这样子的呢?

1、遇到令自己十分尴尬的事情,事后还会无数次想起来,继续体验那种并不美好的感受;

2、和别人吵架过后,时间过了好久还是会想起吵架细节,及拼命寻找吵赢架的论点论据;

3、在与人交谈中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在思考自己的事情,暗潮涌动,不知对方所云;

4、很多情况下,刚说完一句话,脑子里立刻觉得刚才自己不应该说那句话的,倍感后悔;

5、自己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听者可能几分钟就忘记了,自己却在过几年后还耿耿于怀;

6、跟人拌嘴的的时候,被被人怼得哑口无言,事后却可以想出无数个吵赢别人的话本......

杨绛先生曾经给年轻人一句劝告:

你最大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生活中实在是存在很多想太多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是高敏感度的人。

太宰治说过:

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也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
习惯性想太多的人
心理学家说:想太多是“高内耗”行为,让一个人活得心酸又折磨。

因为那些高敏感度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会特别容易产生“情绪疲劳”的现象。

这种疲劳不是来自身体,却比身体的疲劳更加折磨人,心理上的疲劳才是最致命的。

想太多的高敏感度人,倾向于关注细枝末节,并且将它们放大,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都会抱持巨大的反应。

这种人,就会容易“自作自受”,卡在自己的情绪疲劳和心理负担里,不愿意主动走出来。

而且,想太多的人,对人事物反应都会比较大,容易陷入情绪化状态,总是觉得很累或者焦虑。

若是不能及时地辨别和消化这些情绪的话,时间久了,就会堵塞自己的生命能量流动,容易变得抑郁和麻木。

高敏感度者还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容易产生“共情疲劳”。

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对”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这样子描述的:

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共情于人,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但是一旦共情过度,只会陷入机械化,对别人无益,对自己伤害。

因为想太多而陷入“共情疲劳”的人:

①生理上容易头晕胸闷、心跳加速、精神萎靡,睡眠困难等;

②心理上容易自责否定、压抑沮丧、情感麻木、受挫绝望等 ;

③认知上,怀疑原有价值观、解决问题低能,注意力涣散等。

过度思考的人
既然想太多存在那么多的负面能量,那我们该如何走出想太多的牢笼呢?

卡特琳在《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写道:

“通往幸福的路并非绕过了痛苦,而是穿透了它。”
1、尊重自己的想法,接纳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

一样东西,你越是抗拒它,它的力量反而越大。
所以,面对自己的诸多想法,我们不是继续想着如何赶走它们,而是识别自己的想法,尊重自己的思考内容,同时接纳自己当时的尴尬、悲伤、焦虑等感觉。

当你接纳和臣服一样东西,你的内心反而变得平静,那个东西也会放松下来,然后你与它们就能平和共处,停止扩散式的思考,而不是越陷越深,越想越多。

情绪疲劳的人
2、真实地表达出来,不要只是脑子想

很多情况下,你脑子里的思想很活跃,但你忘记了这只是你一个人的自嗨。

甚至有时候,你默认别人是可以知道,或者应该清楚你脑子里在想什么的。

事实上,如果你不去主动交流,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别人永远无法走进你的思想和心里。

特别是当你身处安静无扰的环境下,你过度思考的频率和力度反而会加强。

如此一来,你不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却会被内在声音所困扰。

学会表达,才是王道。

活在脑子里的好想法,如果没有付诸行动,那是毫无意义的。

赋予一个良好想法以完美生命的方法,就是去执行和实现它。

学会表达
3、活在当下,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

《论语》曰:“三思而后行”。
但想太多的人,没有把握好思考的这个度数,三思变成了胡思乱想,过犹不及,容易滋生烦恼。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低落和幸福感降低,是一个人感到心累的重要原因。

高度敏度的人,心思都比较细腻,情绪化严重,经常会缺乏安全感,丧失活在当下的勇气。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陷入焦虑和抑郁,不如选择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纾解内心的疲劳心思。

很多时候,是自己内心的冲突阻碍了我们感知当下的美好,深入理解与接纳后,才能享受生活。

NLP大师李中莹经常说的一句话:

世界上其实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烦恼来自: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开心来自: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别想老天爷的事。
确实呀,人生在世,确实不需要想太多,做好当下才是最智慧。

毕竟,过去已过去,无法更改;

未来还未来,没必要杞人忧天;

只有当下在眼前,抓住即是宝。

活在当下
一个人如果总是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很多做人的乐趣。

人活着,别让自己的心超载了,学会丢掉那些多余的想法和情绪。

世间没有绝对的完美,尽量让自己的思维放空,才能装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人类,而不是一个思考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散步,还是冥想、阅读、瑜伽等,让自己的大脑跳出过度思考的模式,给予自己的头脑和心灵适当的休息。

心理敏感,并不是一种“缺陷”,如果你发挥得当,还会成为你的优势。

余生那么短,我建议你不要想太多,而是把思考的精力,转化为具体的内在行动力。

你身边有没有想太多的人,或者自己本身就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3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过度焦虑、过度思考或者过度关注他人的言行所导致的。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人类思维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对它的关注和影响开始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和情绪状态,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
1. 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现实。想象出来的场景和话语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不是真实发生的。尝试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不要让它控制你的情绪和行为。
2. 集中注意力。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世界中的事情上,比如与人交流、工作或者兴趣爱好。这可以帮助你减少头脑中的想象和焦虑。
3. 放松技巧。使用深呼吸、冥想或者放松肌肉的方法来缓解紧张和焦虑。
4. 寻求支持。如果你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想象,可以寻求朋友、家人或者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反馈,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况。
5. 培养自信。尝试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功经历,这可以帮助你增加自信,减少对他人言行的过度关注。
总之,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开始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想象,可以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
第2个回答  2023-03-11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过度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因素导致的。当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遭遇挫折、不顺意等情况时,会更容易产生这种类型的想法。这种情况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注意监控自己的思维,避免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

可以利用一些心理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深呼吸、冥想、注意力转移等。同时,找到一些固定的、可靠的支持系统,例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员,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排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最重要的是要秉持着开放心态,理性看待事情,尽量少给自己贴上过于消极或消极的标签,以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第3个回答  2023-03-11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妄想”或者“假性思维”,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现象。这通常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感受、目标和需要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往往会通过模拟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以此确认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检视中,即仔细回顾自己的失败或不满意的经历时。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并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来满足这些需要。同时,开放和满足性沟通也是有助于解决和预防自我妄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