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文学批评

如题所述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一种伴生关系,即文学批评是伴随文学创而产生的,先有创作,后有批评。或者说,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为了文学创作而存在的,没文学创作,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一切文学现象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文学批评相对文学创作来说具有一种伴生性,那么我们就应当清楚,它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创作的主子,不能把批评凌驾在创作让指手划脚、操枪弄棒。但另一方面它跟文学创作又不是一种简单的或者说是庸俗的依附关系,它不是创作的婢女和奴才,而是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的一门学科。
了解文学批评的这些特性,我们就应该知道,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了促进和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促进和推动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外文学发展史来看,文学批评总的来说也是起到这个作用的。但在文学发展史上,我们也不时看到文学批评阻碍文学发展的事情发生。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学批评,也为了正确地开展文学批评,为了使我们所从事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我们就应该了解,应持坚持文学的批评的一些一般原则。
1、坚持文学批评的科学性
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包括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要对文学现象进行客观的冷静的理性剖析,尽可能地避免欣赏阶段所特有的主观偏爱的介入。文学欣赏是不可有而且必然有个人的主观偏爱的,但这种主观偏爱不能带入作为一种科学活动的文学批评中,否则就会使文学批评出现偏颇和失误。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带有任何主观因素,文学批评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但文学批评的主观因素主要是表现在对批评对象认识分析,评判的深浅程度上,以及分析和评价的正确和错误上。批评必然要经过欣赏这一程度,但并不能马上由欣赏进入批评,而要经过欣赏之后的感情冷却。
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的时候说:“如果完全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在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它强列地感动了我,所以,对于比我更容易激动的读者来说,它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引起这种效果”。恩格斯也承认第一、二次读这个剧本时,引起了他情绪上的强烈激动,但是他们并不是在情绪受到强烈感染的时候去对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而是在冷却了自己的感情之后才去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作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拉萨尔的《济金根》作出正确的评价,认为拉萨尔的剧本没有很好的“莎士比亚化”,而且“席勒式”地把个人当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简。
因此,批评实践中,我们就要注意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上冲动来支配批评这种理性活动,而应当用冷静的理智来支配这种科学的理性活动,如果象郭沫若那样,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和欣赏爱好来评价李白和杜甫,好么这样的批评就失却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所作的评价就自然是偏颇的错误。
(2)坚持批评的科学性,还意味着不仅要具体地,而且要全面地分析和把握文学现象。要求从分析具体的作品和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入手,以作品和形象为依据,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爱好不是以别的什么观念、概念或长官意志为依据。在具体分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分析作品的局部和个别细节,更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作品整体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所谓全面,就是指在批评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分析和评价作品,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历程、创作道路、个性特点、思想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样才有可能对作品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了解了作家的身世和经历和个性,还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条件,如李白的诗与他们放荡不羁豪放性格和社会环境,王维的诗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状况等等。此外,还要将所评价的作品放到作家自身的创作系统中去考察和比较,它比起此前或此后的创作是更加成熟、有所突破创新,还是比较嫩稚或有所衰退?如杜甫一生的创作出为好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创作各有不同特色,王维的前期诗歌与后期诗歌也有显著差别。
还要把它放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其它作家比较看它在文学史具有怎样的地位、做过了什么贡献,以及在横向的同时代作家中,考察它的贡献和成就。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客观、具体而全面地把握和分析批评对象,才有可能对批评对象作出正确的恰当的评价。而不至于是不知所云或胡说八道。
(3)坚持批评的科学性,还要求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既不能“骂杀”,也不要“杀”。“骂杀”就一般现象来说,它不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而是求全责备,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横竖都不是人,对这种现象鲁迅曾经批评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
人们最痛恨的“骂杀”,是“庸俗社会学”和“四人帮”挥舞大棒乱揪辫子的做法。什么是文学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大家请看陈辽:《向我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将”一军》(《长江》1981、1)此处不讲。文艺批评在“四人帮”时期,成了“四人帮”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的御用工具,几乎每一次大的政治运动,都是以文艺批评作为前奏和宣言书。而“四人帮”打棍子,抓辩子,扣帽子的所谓文艺批评,不仅是他们“杀”作品的武器,也是杀人的武器,不知有多少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四人帮”的文艺批评之下死于非命。
至于“捧杀”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作家老虎屁股摸不得,只能听好话,一听到坏话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因此许多评论家就依着他摸“顺毛”,另一种情况是文坛上滋长的一种很坏的“帮会”习气,一个好汉三人帮,搞关系学,搞交易,不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何,也不顾自己的身份和人格,一味地去瞎吹乱捧,什么“史诗”、“划时代丰碑”、“新星”、“新秀”。本以为这样做是抬举了被吹者,会对它有利,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被吹捧者,鲁迅也很痛恨这种现象,说许多文艺界的新人,被“从此捧杀,不知要多少年后才翻身”,许多文艺界新人被吹得头脑发热,沾沾自喜,狂妄自大之后,放松了自己在艺术上的不断磨炼和不断进步,终身未能成器。
因此,作家和读者本来应是需要文学批评的,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的批评,如果批评失去了科学性,丧失了文学批评的本性,作家和读者就会害怕文学批评,憎恨文学批评,讨厌文学批评。
(4)不断探索批评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完善批评自身的学科建设。
在批评的实践中,批评本身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要不断加强对批评自身的研究,否则就难以适应文学不断发展的需要,学科范畴内的许多问题和规律,比如批评的性质和任务、批评的方法、批评的标准、批评的原则等等,都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认识和解决的,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健全批评自身的学科性研究,才能使文学批评真正成为文学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批评。如有的教材认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2、加强批评的文学性
这主要是由批评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家和作品,而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天然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要求对它进行分析评价的文学批评不应是沉闷呆板、枯燥无味和让人打瞌睡的,更不能是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而令人难懂和令人费解的。文学批评的文体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可读性很强的。文学批评应该把严谨的思维,慎密的逻辑分析溶入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既具有严肃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优秀的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篇文学作品。如别林斯基对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的评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学的评论等。
3、坚持批评的创造性
文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那么,作为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的文学批评,也应该富有创造性。我们前面说过,批评不是文学创作的奴才和婢女,它在无数的文学巨匠所表现出来的恢宏博大的创造力面前,所要做的并不是叹为观止,俯首称臣。批评家应当有独自的见解和独特的创造能力,而且批评家的独创性能力完全可以与文学家相媲美。作家重在创造发明,而批评家则重在发现,批评家以独具的慧眼发现和分析文学现象的独特价值所在的时候,就是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因为这种发现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首创意义,例如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在《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这篇文章中,首次发现在俄罗斯文学中历时三十年,包容了当时俄国最优秀作家的“多余人”文学思潮,并深刻地分析这种性格的特征,找出其形成的外部和内部原因。这种理论的发现,对当时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样,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等作家的评价,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瞿秋白等人对鲁迅的评价,以及中国古代批评中“神韵”说,“妙语”说,“童心说”,“滋味”说,“意境”说的提出,西方文学批评中,主观的批评、印象主义的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现象学,符号学语义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小说叙述学等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的出现,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种具有理论意义的新创造,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0
不论是什么都要立足实践,以文学作品为根本 ,把学到的都运用起来,那文学批评就能学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09
先找两本专业书看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