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成语故事_成语“竭泽而渔”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竭泽而渔成语故事_成语“竭泽而渔”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高诱注:“竭泽,漏池也。”《明史·文震孟传》:“徐议濬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我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竭泽而渔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终以楚国的失败,其领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杀而告结束。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竭泽而渔”的成语。

  竭泽而渔的基本信息:

  【释义】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正音】竭(jié);不能读作“jiē”或“hè”。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近义】杀鸡取卵。

  【反义】从长计议。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偏睚(yá)式。

  【英译】fish out by pumping off the water.

  竭泽而渔和涸泽而渔有什么区别

  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竭和涸是一个意思,所以两个词意思一样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原文不要弄混就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