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鱼在运输途中存活的更久

如题所述

    供氧:

    水中溶解氧有一定的极限,在运输中最大的间题是活鱼缺氧,一般温水性水产动物要求水中溶解氧至少保持在5mg/L。为此,在运输时要设法供给氧气。

    供氧有如下措施:

    运输过程中要经常注入新水,新水的温度要适当,不能过高或过低,一般温差要小于5℃。另外,运输途中可携带增氧机或充气机,随时对水体进行增氧。向水中投放释氧药物,如过氧化氢(H2O2)或硫酸铵[(NH42)2SO4],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容器进行适度的上下轻微振荡,通过对容器振荡产生水波,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在水面上放置一羽状锯齿板,通过羽状板在水面的慢速回转增加水的振荡,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降低水温:

    大多数活鱼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其处于冬眠状态,降低新陈代谢率和耗氧量,以提高运输的成活率。一般可以向容器中直接投入冰块、冰袋或蓄冷袋,也可将活鱼直接转移到低温冷库或冷却的水槽中,最好采用机械制冷装置来降低水体温度。降低水温时要防止温度的急剧变化,因为水温突变,水产品不能立即适应而容易发病。一般温水性鱼类运输水温在6~15℃,每次温度降低不超过5℃。

    添加盐类:

    活鱼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撞击,使表皮受损、体表黏液增多,这样活鱼渗透压不平衡,很容易患病。在运输过程中可在水体中加入氯化钠或氯化钙,添加量与水产品的种类和水体温度有关。氯化钠有助于使水产品“变硬”,减少体表黏液的形成。氯化钙可调节渗透压并抑制代谢的失调。

    麻醉:

    采用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水产动物进行麻醉。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无毒或低毒的镇静药物,对水产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物理方法是采用针灸法,使水产动物处于昏迷状态,减慢新陈代谢率。

    水质处理:

    由于运输环境与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易使水产动物过度紧张,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疲劳过度而死。为改变运输环境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还可添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沸石粉、活性炭等,以保持良好水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3
先看影响鱼类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l、水中溶氧 2、水温  3、水质 4、体质 5、鱼种。
运输途中的管理
  是指从苗种起运开始至到达目的地的整个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是苗种运输成败的关键。因此,整个运输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环环扣紧,认真做好。
  (1) 起运时间最好在清晨或晚间进行,这时气温低,鱼活动能力小,不易受伤。
  (2) 起运后,途中要经常观察鱼的活动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 病鱼、死鱼要及时清除。如长途运输、天气暖和,则还需吸去底部沉积的污物。
  (4) 有条件的地主,鱼苗、鱼种到达目的地后,可先放入清新水中暂养1-2天,然后再重新计数分养。
  (5) 鱼苗、鱼种的运输应以“快装、快运、快下塘”为原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2-02
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1.捕捞时注意事项
捕捞前应提前一天停喂饲料。捕捞前先排放一半的池水,利于拉网捕鱼。捕捞后,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加之拉网时翻动网箱导致水浑浊,耗氧增加,故捕捞后要用新水冲洗鱼体,使鱼有一段顶水的时间,能冲洗掉鱼体上分泌的黏液,特别是鱼鳃上的附着物,有利于鱼类恢复体质,并可增加水中溶氧。
2.运输前的准备
活鱼在运输前要停止投饵。通常在运输前对活鱼进行暂养或先行清肠,使其消化道内食物及粪便排空,以减少运输中对水体的污染,降低活鱼的代谢率。温水性鱼类(如黄花鱼等)在夏天只需1h可完成清肠,冬天一般需要3~5d。运输用水可以选择海水或淡水,但要注意与活鱼原生长环境的水体相一致。另外,运输前装载量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运输的安全系数。如所运输的活鱼体质好、耐缺氧的能力强,运输的距离近、气温低、运输条件较好,装载密度可以适当大些,通常活鱼与水之比为1:(1~3)。
3.运输中的措施
(1)供氧:水中溶解氧有一定的极限,在运输中最大的间题是活鱼缺氧,一般温水性水产动物要求水中溶解氧至少保持在5mg/L。为此,在运输时要设法供给氧气。供氧有如下措施:运输过程中要经常注入新水,新水的温度要适当,不能过高或过低,一般温差要小于5℃。另外,运输途中可携带增氧机或充气机,随时对水体进行增氧。向水中投放释氧药物,如过氧化氢(H2O2)或硫酸铵[(NH42)2SO4],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容器进行适度的上下轻微振荡,通过对容器振荡产生水波,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在水面上放置一羽状锯齿板,通过羽状板在水面的慢速回转增加水的振荡,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2)降低水温:大多数活鱼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其处于冬眠状态,降低新陈代谢率和耗氧量,以提高运输的成活率。一般可以向容器中直接投入冰块、冰袋或蓄冷袋,也可将活鱼直接转移到低温冷库或冷却的水槽中,最好采用机械制冷装置来降低水体温度。降低水温时要防止温度的急剧变化,因为水温突变,水产品不能立即适应而容易发病。一般温水性鱼类运输水温在6~15℃,每次温度降低不超过5℃。
(3)添加盐类:活鱼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撞击,使表皮受损、体表黏液增多,这样活鱼渗透压不平衡,很容易患病。在运输过程中可在水体中加入氯化钠或氯化钙,添加量与水产品的种类和水体温度有关。氯化钠有助于使水产品“变硬”,减少体表黏液的形成。氯化钙可调节渗透压并抑制代谢的失调。
(4)麻醉:采用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水产动物进行麻醉。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无毒或低毒的镇静药物,对水产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物理方法是采用针灸法,使水产动物处于昏迷状态,减慢新陈代谢率。
(5)水质处理:由于运输环境与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易使水产动物过度紧张,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疲劳过度而死。为改变运输环境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还可添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沸石粉、活性炭等,以保持良好水质。
4.运输后的处理
运到目的地后,把活鱼从容器中放入池中,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危险的步骤。活鱼经过运输中的应激,体力大量消耗,突然到达一个差异很大的环境,往往导致生理上的不适应而大量的死亡。这时要注意将运输中的旧水同新水相混合,使活鱼逐渐适应新环境。在投放之前,还应注意池内的水质是否受到污染,观察有无不适宜放养的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