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伊利与蒙牛这两家公司?

如题所述

我觉得蒙牛的纯牛奶相对伊利更甘甜,但伊利比蒙牛更厚重。在电视广告中,我可以肯定的是,伊利出了一种新产品的广告,蒙牛不久就出了类似的新产品的广告。大约2008年,伊利新产品“伊利QQ星”出世,一年后便有了“蒙牛未来星”。还有更早的,伊利出了“伊利优酸乳”,蒙牛便有了“蒙牛酸酸乳”与之抗衡。在雪糕方面,伊利的“伊利心情”“伊利老冰棍”“伊利三色雪糕”,蒙牛分别有“绿色心情”“蒙牛老冰棍”“蒙牛三色雪糕”与之对应,而且销售量二者分庭抗礼,分不出谁先模仿谁。随着对高端奶制品的追求,伊利率先打造“金典有机奶”,过了一段时间(个人觉得这段时间挺长的),蒙牛有了“特仑苏”,特仑苏似乎比金典卖得好,这也蒙牛模仿伊利成功的为数不多的例子吧。随着跑男的大火,“伊利安慕希”被人熟知,而“蒙牛纯甄”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安慕希似乎比纯甄发展的要好,至少广告和口味的数量等,这些表面的东西是胜过纯甄的。个人认为蒙牛大部分时间一直在模仿伊利,而第一热评也是可以证实这一猜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1
伊利和蒙牛是中国的两个标志性牛奶行业。蒙牛公布了2018年财务报告,从纸面上看,这份报告的表现似乎不错。蒙牛2018年营业收入689亿元,增长14.6%,毛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21.7%,毛利率增长2个百分点。如果我们简单的看一下盈利数据,蒙牛的业绩是显著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增长,但与伊利的业绩相比,我们会发现蒙牛和伊利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
2018年,伊利的收入为795亿元,比蒙牛高出107亿元。2014年,两家公司之间的差距仅为44亿元。除了在收入方面向蒙牛施压,伊利的利润也稳步超过蒙牛。2018年,蒙牛股东的利润为30亿元,不到伊利的一半。从市值来看,蒙牛与伊利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伊利的市值超过1850亿元,而蒙牛的市值只有970亿元。一个伊利相当于两个蒙牛。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伊利和蒙牛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端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如伊利推出的安慕希、金典产品、蒙牛推出的特仑苏、纯甄等明星产品。然而,由于伊利的长期积累,不仅在液态奶中,而且在奶粉和冷饮等产品中也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蒙牛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是液态奶,但产品结构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随着产品结构差距的扩大,伊利的表现远远好于蒙牛。
如果你回顾伊利和蒙牛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两家公司都是在同一个人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而这个人就是牛根生。牛根生在伊利工作了很长时间,从洗瓶工到副总裁。牛根生为伊利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努力, 伊利成立于1993年,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生产牛奶饮料。当时,国内商场的牛奶饮料供应不足。因此,伊利在成立后迅速占领了市场。到1996年,伊利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公司,并开始准备上市材料。但在1999年,伊利集团高层领导在管理和人员变动上存在差异。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和伊利当时的领导人在战略上有分歧,而且分歧很大,所以他们选择了离开。1999年,牛根生联系了其他8位志趣相投的人,共同创办了蒙牛。当时伊利是内蒙古第一个牛奶饮料品牌。蒙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蒙牛当时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它没有市场基础,也没有合作伙伴的优势。那么蒙牛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的呢?蒙牛向牛顿学习,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由于伊利是市场上最古老的品牌,所以需要向伊利学习,伊利创建了第一品牌,蒙牛提出打造"第二品牌"。凭借这一理念,为自己赢得了一万多人的品牌地位。从那时起,他们两个就开始了互相争斗的场面。

但在2011年以来,牛根生逐渐退出了蒙牛公司。蒙牛没有牛根生,就像是没有灵魂一样。2012年,蒙牛就被伊利超越了。在那之后,两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此外,蒙牛的渠道建设不如伊利。伊利的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蒙牛是选择加入合作的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扩张,但从长远来看有很多缺点。虽然在液态饮料领域,蒙牛与伊利不相上下,但在奶粉方面,蒙牛与伊利差距较大,这也是蒙牛落后伊利的原因。在广告营销方面,从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伊利在广告上的支出明显高于蒙牛,在广告营销效果方面,两家公司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伊利的名字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更受欢迎,而蒙牛的名字主要植入到影视中。据相关数据显示,蒙牛的广告销售额增长了200%,伊利增长了1500%。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利在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以及娱乐节目向品牌营销的转型方面更加精准和有效。
2018年,伊利股东支付每股7元股息,共计42.5亿元,股息率66%。蒙牛向股东派发的股息约为每股0.18元,股息率仅为23%,远远低于伊利。高股息可以提高员工和股东的积极性,也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信心,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现在看来,要实现蒙牛在2017年提出的到2020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确实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蒙牛和伊利之间也存在数百亿元的缺口。虽然蒙牛和伊利一直在争夺乳制品行业的领先地位,但从现在开始,似乎正是多年的竞争让伊利和蒙牛都更具竞争力,促进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两家公司之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在创办蒙牛之前,曾任伊利公司副总裁。他为伊利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最初的几年里,蒙牛发展非常迅速,多年来超过了伊利,成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品牌。但现在的结果恰恰相反。蒙牛不仅被伊利超越,而且差距还在扩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1
两家公司都是民生大众企业,世上本无蒙牛,从伊利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蒙牛。

1999年,41岁的牛根生在三次请辞之后,终于成功出走伊利。他旋即带领一众伊利老部下,马不停蹄地成立蒙牛,就在老东家伊利向南50公里处的一处民宅。

那年,潘刚在伊利已经升任总裁助理。他组建了伊利液态奶事业部,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将伊利液态奶的收入从6000万发展到5亿元,到2003年,伊利液态奶的营收达到46亿。

潘刚

第一年,蒙牛奶业营收4365万元,还不及伊利的一个零头。

牛根生也不急,颇具营销天赋的他,有的是法子。

根据相关报道,他曾用350万元买断了呼和浩特3个月的路边灯箱广告,上写广告语:“蒙牛乳业——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

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上天,也是国内第一次载人飞船上天,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神五成功落地之后的两小时,蒙牛铺天盖地宣传。从媒体到公交站台,再到渠道终端,纷纷打出形象。与杨利伟一同被铭记的,是“航天专用奶”蒙牛。

两年后,蒙牛的营销开始捆绑娱乐。它赞助了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2005年的超女出了李宇春、周笔畅等歌手,被称为选秀节目的巅峰。冠名商蒙牛酸酸乳的销量,也从一年从7个亿增长到25个亿。本是商业竞争,竟成江湖恩怨

过去二十年间,伊利蒙牛轮坐行业头把交椅。

商业竞争可以理解,但两家还做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儿,让“双雄争霸”彻头彻尾变成了难解的江湖恩怨。

2003年至2004年,蒙牛指责伊利“搞事情”——花费590万元雇佣公关公司对其进行系列攻击。据悉,之后公安机关查获伊利集团与该公关机构签署的多份合同,明确提出针对蒙牛乳业的六大打击方针:“擒牛”“斗牛”“打牛”,最后把“猛牛”变成“病牛”直至“死牛”。

但此事在警方作出“公开道歉、赔偿损失、下不为例”的决定后,已不了了之。

2005年,这次轮到蒙牛“搞事情”。

就在伊利签约北京奥组委的第二天,蒙牛向全国各媒体发出一封名为“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讲述蹊跷的一幕:在签约之前,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经建议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理由是“花钱太多,代价太大”,两家企业也共同确认了《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

但紧接着,伊利竟独家成为奥运会乳业赞助商。

蒙牛感觉“被摆了一道”。对于这种说法,伊利予以否认,事件也就成了一桩悬案。

2010年,双方再次爆发公关战,分别指责对方抹黑自己。

加上此次伊利公开发表关于冬奥会的声明,这些年来,双方你来我往,你一暗枪我一暗箭已经数回,结果是谁也没捞着好名声。
第3个回答  2020-05-11

伊利和蒙牛作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相互竞争非常激烈。伊利更加成功的市场营销,帮助伊利实现了从落后蒙牛到超越蒙牛的目标,从而成为中国真正的乳制品之王。

一、蒙牛营业收入被伊利反超,产品市场占有率可见端倪

蒙牛和伊利是我国最大的两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在世界乳制品行业中的影响也愈发明显。最近几年内,蒙牛和伊利的营业收入始终保持在世界乳制品企业的前20名内,根据两家企业的计划,在未来蒙牛和伊利将进一步推动其在中国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从伊利和蒙牛营业收入在世界乳制品企业排名中可以看到,2011年对两家乳制品企业是一个分水岭,在2011年之前,蒙牛的营业收入要高于伊利的营业收入;在2011年之后,伊利的营业收入高于蒙牛的营业收入。图表3展示了2010-2019上半年蒙牛和伊利的营业收入情况,可以看到,在最近的几年内,蒙牛的营业收入与伊利的营业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分析蒙牛营业收入和伊利营业收入的变化,特别是蒙牛营业收入从高于伊利营业收入到低于伊利营业收入的变化,以及两家企业营业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可以从两家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入手。以液态奶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例,2012-2018年,伊利在液态奶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经历了落后于蒙牛、追平蒙牛,最终超过蒙牛的三个阶段。追赶最激烈的时期发生在2015年和2016年,伊利在2017年实现了在液态奶领域市场占有率对蒙牛的超越。结合图表3的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可以发现,2015年伊利与蒙牛的营业收入差距是2010-2018年间最大的一年,差距达到100亿元。在这一年伊利与蒙牛在液态奶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差距仅有1%。由此可见,伊利与蒙牛营业收入的差距与两家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由于液态奶在国内的乳制品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从图表4的液态奶领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的乳制品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在2014年之前,蒙牛和伊利在液态奶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不足50%,近几年两家企业在液态奶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之和逐步提高,但液态奶领域中仍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为其它企业占有。

二、市场营销对蒙牛和伊利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市场营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图5可以看出,蒙牛和伊利都十分重视市场营销工作,从2014年起两家企业每年投入市场营销的费用超过百亿元,2018年两家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接近二百亿元,预计在2019年两家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将突破二百亿元。

伊利和蒙牛不断投入的广告营销费用,也让两家企业在广告投放厂商排名中的名次持续上升。伊利2015年在国内全媒介广告投放排名16,2018年排名上升了6位排名第10;蒙牛在2018年在国内全媒介广告投放排名第14名。可以看出,两家企业在广告投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由于乳制品天然所蕴含的健康特点,蒙牛和伊利的市场营销有针对性的瞄准了与健康主题有关的方向。除了在产品本身上宣传营养价值外,体育运动也是蒙牛和伊利青睐的营销方向。一方面伊利和蒙牛会邀请运动员做产品代言,向消费者暗示运动员的好成绩与企业产品有关;另一方面伊利和蒙牛会在体育赛事上做文章。伊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官方合作伙伴,而蒙牛是2018FIFA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

与此同时,中国的娱乐产业发展迅速,综艺类节目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产品的关注,伊利和蒙牛纷纷选择冠名赞助部分综艺类节目。针对不同类型的综艺观众,伊利和蒙牛会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以及产品潜在目标消费者,有选择性的进行冠名。这表明伊利和蒙牛在市场营销方面愈发成熟。

综合起来看,伊利市场营销比蒙牛市场营销更加出色,这是伊利营业收入实现超越并且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蒙牛的重要原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11

额这两家公司我都不是很喜欢,首先说一下中国的乳业有一个特别严格的标准,但是这两家的标准没有达到,而且他们没有加入这个组织,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他们老是营销,而且他们有一部分的钱是会给msl,其实各地有很多好喝的牛奶,不必拘束于这两个。建议可以试一下第二张图里面的品牌,挺好喝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