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坏人呢?

如题所述

李鸿章何许人?他可是宦海沉浮数十年的官场老将,以深谙官场之道而著称。既然前面签订《马关条约》后背负了骂名又被朝廷一撸到底,为何这个时候又要出面去蹚这趟浑水呢?如果将视线回到1900年时,或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1900年7月,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收到慈禧的上谕,朝廷调任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让他担任议和全权大臣。这个时候,李鸿章已经是77岁高龄了,难不成慈禧就不能让别人来干这个差事吗?非要将上任不到半年的李鸿章召来擦屁股。

实际上,慈禧太后环顾天下,已经找不到能胜任之人,唯有在政坛上起伏近50年、外交经验丰富的李鸿章“也许”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议和重任。当时的朝廷已经丧失了威信,之前的东南几大督抚明目张胆抗了慈禧的旨意,和列强暗中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

如果这一次李鸿章照样也抗旨,慈禧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也完全不必去背起这副重担。李鸿章可以推辞的理由很多,如年迈多病、南方不稳、不熟悉北方发生的事情,等等。随便一条,都可以堵住慈禧的嘴,让她另选他人。

即便是从李鸿章个人利益来看,他也应该推辞。李鸿章办了大半辈子的洋务运动,结果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葬送了他视为命根的北洋舰队,也宣告了他洋务运动的失败。朝廷每次战败后都是有李鸿章出来擦屁股,当然其中的很多后果也是他一手造成的,但更多的后果却和他无关。《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的名声跌入低谷,人虽未死,却被列入了“奸臣传”。

慈禧让他北上去和八国联军议和,这明摆着是要让他去背黑锅。要知道,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重兵屯集华北。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深入虎穴,想让列强议和,如果不作出巨大的让步,签订新的卖国条约,怎么能办得到?这件事要是放在张之洞身上,不用多想,他肯定是不会干的。

可是李鸿章还是去了,而且是拖着病体北上了。仔细分析起来,整个“庚子事变”其实和李鸿章并无关系,他早就被排挤出权力核心,作为旁观者却要为此负责,想必李鸿章当时的心情也是复杂的、委屈的。

那么,是什么促使李鸿章挺身而出去当这个“卖国贼”呢?答案便是他内心那颗十分脆弱的爱国之心,以及他对大清王朝的那份忠诚。可以说当时的大清朝,只有慈禧和他自己意识到,唯有他出马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持国家利益,将损失降到最低。

不可否认,晚清时期,满洲贵族当中只有恭亲王奕䜣是个难得的人才,可惜这个时候他已去世。汉臣当中,中兴四大名臣中的曾国藩、左宗棠也已故去,仅剩的张之洞虽有大才,似乎也堪重任。可是他一向以爱惜羽毛著称,李鸿章对他的评价是“书生意气”。仅办洋务来说,张之洞是一把好手,但要说和列强争长短,恐怕还不是李鸿章的对手。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条约,不平等条约。大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且在财政、军事、外交甚至是思想上被列强所控制。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结果已经是最好的了。毕竟,在李鸿章的极力周旋下,条约中并没有割地的内容,在赔偿军费上虽然多达4.5亿两白银,可这已经比之前降低了一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因为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国贼贪官,他签订了马关条约,背负了很多的骂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