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利用这样的例子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

如题所述

经常听到中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们的感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很难推进,花费了很长时间、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少学生过了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一个周末,就被社会、家庭上的负面因素抵消了。现实的确如此,直到初二年级还有不少的学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准则很难内化,知、情、意、行难以统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遇到许多这样的两难问题,很多学生的违纪根源是因为他们处于道德的两难境界,他们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有时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作为中学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应该学习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一般来说,儿童的行为普遍存在着与其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逐步提高,而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把握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是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把认知——发展观点运用到道德教育中去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突出之点。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在于他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形成他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只具备服从他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在他看来,儿童道德的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是与道德判断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的道德成熟水平最明显地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中。因此,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水平与他的道德行为基本上是一致的。道德教育应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重。二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科尔伯格认为,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依次经过各个阶段,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的。尽管不能跨越各个发展阶段,但儿童总是喜欢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因此,要为儿童提供下一个阶段的模式,以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三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 社会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
由此,我们知道“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和我们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他们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矛盾冲突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造情境,寻找冲突平台,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理性内核,确立合乎规范和社会基准的判断准则,从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班会和课堂教育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种道德取向,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步骤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两难故事”。这就要求教师密切接触学生,通过了解、观察、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
2、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育教育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
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育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基础。只有设计合情合理,才能进行“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教育教学。那么,作为课堂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一是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或者是可信的;二是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三是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遵循这些原则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些原则指导下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道德两难故事”涉及三种或更多的道德规范的冲突情境异常复杂,不适宜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能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那么,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有哪些来源呢? 1)、它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如:在“珍惜友谊,发展友谊”教育活动中,我们选择高年级的两位同学的例子。这两位同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多年好友,有一天,他们班里一位同学的一块手表丢了,非常着急,到处寻找,这两位同学中的甲还帮助那位同学寻找,但没找到。他晚上去乙家里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几经追问,乙终于承认是他拿了那位同学的手表,并央求甲要为他保密,但又不肯按甲的要求把手表还给那位同学。这时,甲该怎么办? 又如:在一起作弊违纪中,学生小明坦言:我也知道我作弊是错误的,当时我给他答案的时心理很害怕,不过我自己真的一点儿也没有抄,我的好朋友成绩相对较差一些,他父母要求他必须考到多少名次,而他考前几次跟我讲过,我碍于情面,不给他抄,将会失去朋友,他还会说我不够义气、假正经等。如果你是小明同学,你该怎么办?你会怎样帮助你的好朋友?
2)、它可以是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如:在“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这一教育活动时,可以根据“不跪的人”孙天帅的故事编制一个“两难故事”:“孙天帅的家在河南农村,正当他即将高中毕业时,家庭面临极大困难:父亲病重,母亲年事已高,弟弟正在求学,为了给父亲治病,圆弟弟求学之梦,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南下珠海打工。但是,在他打工的工厂,出现了韩国女老板无视中国法律,强迫中国工人下跪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办?如果他拒绝下跪,必失去工作,难尽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如果他下跪,又有损个人尊严特别是民族尊严”。孙天帅必须在“担负家庭经济责任”和“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中作出抉择。
3)、可以是虚构但却可信的道德两难问题
我们知道,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的9个“道德两难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是可信的。我们在教育教学时也可依据内容需要自己设计一些联系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问题。如: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时,可以设想某位同学由于某些原因即将迟到,现在他所在的位置离教室之间有一大片草坪,如果穿过草坪,就不会迟到;如果绕过草坪,肯定就会迟到。这时他必须在“遵守纪律”与“爱护公物”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
3、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我们应该提前设计,多准备一些“道德两难故事”,抓住教育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把设计好的“道德两难故事”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关键。这时必须注意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相反,如果讨论小组的学生之间在关于某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道德两难故事”的初衷。因此,第一个步骤在这里就可显示出其重要性。讨论中,还要注意引导学习小组进行组与组之见的讨论、争辩,以深化教育效果。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最终归宿。因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失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此,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当然,“知”是为了“行”,当学生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二、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培养学生品德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领会道德知识,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道德信念。 真正的道德认知应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即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的领会是学生具备道德认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准则。但道德认知还应涉及受教育者对这些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培养道德认知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为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道德判断情境,提供模拟的道德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经常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来进行评价、判断。而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育教学时,必然要求学生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不断地发展,并最终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不跪的人”一例中,学生经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热烈的讨论,就会越来越敬佩孙天帅的可贵人格,并被他的爱国情操所感染,这就能给学生一种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实际的道德情感体验。
3、锤炼道德意志,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为抉择能力,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有学者认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来源于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正是道德产生的前提,道德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当学生真正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时,就有可能不知所措,作出一些错误的举动。而经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的长期运用,加之一次次激烈辩论、教师引导的熏陶,一次次面临“两难”时的抉择,不断地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当学生真正遇到需要抉择的事件时,将能比未经训练的同龄人更快地作出恰当的选择,所以“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学生行为的养成上能起到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此外,德育实践中我们还发现:“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不一一叙述。
目前,学校德育环境已由封闭育人向开放育人转变,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用宽容的人文精神,在共同参与中倾听学生心灵的真实想法,消除学生面对两难道德问题的困惑,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行为抉择的信心,真正通过德育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是行之有效的。这就说明,只要我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之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方式,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并予以完善,必将真正走出一条富有实效的德育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