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盛京城的礼制建筑?

如题所述

皇太极即位之后,大力推进封建制改革,削弱八旗王公贝勒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一步步由满族汗向中国皇帝的目标迈进。因此,他在改造沈阳城、建造皇宫、完善中央机构的同时,也逐步完成了作为中国都城必备的礼制性建筑。

盛京堂子

堂子堂子是满族特有的礼制性建筑。堂子来源于满语,汉译作“堂色”“堂涩”“党色”“唐舍”,是满族的祭天祭神之所,满族建国后,又成为宫廷萨满祭祀的重要场所。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各部均有堂子,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首先废除各部的堂子,以爱新觉罗的堂子取而代之,各部世代祭祀的守护神祇也统一于爱新觉罗所崇祀的守护神祇和祖先神祇。努尔哈赤建国后,首先在赫图阿拉城东南建立爱新觉罗堂子,后来,随着努尔哈赤迁都辽、沈,又先后在辽阳东京城和沈阳城东南建立了堂子。

皇太极时期,更明令规定,“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停止”,进一步确立了爱新觉罗氏堂子的国祭地位。

盛京堂子位于沈阳抚近门外南侧,俗称堂子庙,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至次年五月前建成。堂子的建筑比较特殊,它的街门朝北,而内门向西。进内门正中是祭神殿,又叫飨殿,是朝南的三间悬山式建筑,前有丹陛。它的南面有甬道,直通拜天圆殿,又称亭式殿,是八角亭式建筑。亭式殿的南面正中设有皇帝的祭天神杆石座,稍后两翼是皇子、王公随祭的神杆石座,每翼各六行,每行各六座。在石座的南面还有停放神杆的红色神杆架七个,祭天时将木架上的神杆安装在石座上。在堂子院内的东南角是上神殿,又叫尚锡神亭,也是八角亭式建筑,但规模比亭式殿略小。它自成一个院落,中间有两道围墙,外层院落呈方形,东北角有一门,向北有甬道通拜天圆殿。上神殿位于外层院落的西侧,内层院落的北侧,内院的南面有门。堂子内门外西南方,还有祭神房等建筑。堂子内主要建筑皆为琉璃瓦顶,与院内的苍松翠柏、红色围墙相辉映,更增添了这里的肃穆神秘之感。

盛京堂子平面图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已规定:“谒拜堂子之礼,凡每岁元旦及日朔、国有凡大事,则为祈为报,皆恭诣堂子行礼;大出入必告,出征凯旋则列纛而告,典至重也。”皇太极称帝后, 对堂子的祭祀进行改革,规定了堂子圆殿元旦拜天制度以及春秋两季满族王公大臣到堂子立杆大祭的次数和时间等。除定期祭祀之外,凡亲征、凯旋、命将军等,皇太极都要去堂子拜祭,或求天神保佑,或谢天神之恩。

天坛与地坛在中国古代,祭天是国家大典,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从汉代开始,祭天大礼即在圜丘举行。文献记载:郊祀分南郊和北郊,南郊祭天,即祭昊天上帝,其祭坛坛制为圜丘,在冬至日祭礼;北郊祭地,其祭坛坛制为方丘(又称方泽),在夏至日举行祭祀。

最初,满族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堂子祭天与萨满跳神来传达对天神的崇拜。天聪八年(1634年) 十二月,牛录章京刘学诚上书建议建天地坛,皇太极览奏后答曰:“至于建郊社、立宗庙,未知天意何在,何敢遽行。果蒙天佑,克成大业,彼时顺承天心,恭议大典,未晚也。”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获传国玉玺,认为是天命所归,于是,采纳大臣范文程的建议,开始建圜丘祭天。天聪十年(1636年) 四月初八日,皇太极受诸王大臣上“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斋戒三日,然后亲率诸贝勒大臣于南郊天坛祭告天地,开清朝皇帝祭天之先河。

盛京天坛遗址

盛京天坛位于德盛门(大南门) 外南五里, 据《盛京通志》记载:(圜丘)

“旧制三成,每层圆面递加环砌。上成九重,周圆一丈八尺;二成七重,周圆三丈六尺;三成五重,周圆五丈四尺;俱高三尺。围墙周一百十三丈,南一门,东西北门各一。第一成恭祀昊天上帝, 位南向, 列圣位东西向;第二成以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从祀,为各东西向。”盛京天坛,无论是从位置的选择,还是形制结构,显然都仿明嘉靖九年(1530年) 建的北京天坛,只是坛制规模较小,建筑较为简陋。另外,坛制三层,各高三尺,层面环砌为九重、七重、五重,坛径尺寸也是九的倍数,符合宋代以来“为坛之制,当用阳数”的传统。皇太极接受了中国传统的祭天方式,即表明了他要当中国的皇帝,与明朝争夺天下。

盛京地坛遗址

盛京地坛位于内治门(小东门) 外东三里,与天坛同时建。《盛京通志》记载:“在内治门外东三里,建方泽。旧制二成,四周以方坎蓄水。每层方面递加墁砌,上成建方六丈,高二尺;下成建方八丈,高二尺四寸;围墙一百三十三丈八尺。北一门,南东西门各一。第一成恭祀皇地祇,位北向,列圣东西向;第二成以五岳、五镇、四读列祖山陵配祀,位东西向。”雍正年间,又建社稷坛、风雨坛、先农坛。社稷坛在天佑门(小西门) 外西南隅;风雨坛在社稷坛之南;先农坛在德盛门(大南门)外东南隅,五里河南。

太庙盛京太庙,是清入关前爱新觉罗氏的家庙。崇德元年(1636年) 建于抚近门(大东门) 外五里。《盛京通志》记载,初建时太庙有“大殿五楹、后庑六楹、前殿三楹、大门三楹、东西角门二楹,周围广三十五丈,袤四十丈。国初尊祀列祖神御……殿中宝位,以昭穆序,并设床榻、衾枕、楎椸(悬挂衣服竿架)、帷幔,如生事仪。”皇太极初得元传国玺,受尊号,乃恭祀列祖于太庙,并始定祭祀太庙制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符合“左祖右社”的传统,将太庙移建于大清门东侧的景佑宫旧址。

沈阳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先师庙、儒庙、儒学,是为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宣扬儒学而建的祠庙。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在各地都建有文庙。明代沈阳中卫儒学在城的东南隅。后金迁都沈阳后,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尊孔崇儒,并于天聪三年(1629年) 在沈阳城东南隅(今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北) 修建文庙。初建时规模尚小,只有圣殿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一座和银爵(祭祀酒器) 二十七件。皇太极称帝后,曾于崇德元年(1636年) 八月丁丑日,遣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到文庙孔子神位前致祭。清入关后,顺治十四年(1657年) 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文庙即作为奉天府文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