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名字在什么情况下叫名什么情况下叫字

古代人的名字,有人叫他们的时候,谁,或在什么情况下叫他的名,在什么情况下叫他的字?

古代人的名字在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其次,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也有一种观点建议恢复表字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表字,又称字,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在名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日本为元服礼)时取字,女子15岁及笄(日本为裳著礼或铁浆礼)或许嫁时取字。如项籍字羽,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字与名通常有关。如杜甫字子美,甫为古代男子美称;韩愈字退之为互补;杜牧字牧之为相似;王维字摩诘为欣赏佛教人物维摩诘而名。另外,亦有将伯、仲、叔、季加于字中表以示排行,如孙坚四子: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如岳飞字鹏举。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有一些人提议恢复表字制度。

字也有一言字(如项籍字羽)跟三言字的形式(如李建成字毗沙门)。最多的是两言字。

字的构成的一些形式: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称“子”字:如公孙侨字子产,杜甫字子美。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只以排行作为字的:如刘邦字季。

http://baike.baidu.com/view/86453.htm?fr=ala0_1_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26
名字是给长辈父母叫的,字是给同辈朋友叫的
第3个回答  2010-09-06
打招呼用名字 写在书上会提上自己的 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