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如题所述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孔子弟子曾参。
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亮出的精神话语。“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味着追求永不歇止,蕴含着雄健浩然之气,体现了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气概。
“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意在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探寻“事理之极致”,抵达科学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1994年10月8日,经校党委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校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2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大学》)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要义是个人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保持生命不止、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让人生更臻于完善完美。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意在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探寻“事理之极致”,抵达科学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第2个回答  2019-06-13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
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重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衔山含湖、面朝大海,背靠万石植物园,一侧是南普陀寺,一侧是白城沙滩。
第3个回答  2019-03-13
厦门大学校训的含义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最早见于《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994年10月8日,经校党委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校训。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示例】: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