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盖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9

盆地的沉积盖层主要包括: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和伊敏组(K1y),新近系呼查山组(N12h)和局部地区发育的五叉沟组(N2w)玄武岩系,以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见表1-1)。在整个查干诺尔盆地区的沉积盖层当中,缺失上白垩统和古近系。

中生界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在本区地表未见出露,但根据钻孔资料可知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细砂岩,棕灰色含有粉—细砂岩,底部以杂色砂砾岩为主,富含炭屑,偶见黄铁矿,夹煤线。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2000m。根据岩性特征,本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1段:发育了大套的砂砾岩,以山麓洪积相为主;上部岩性主要为大段的杂色砂砾岩、泥砾岩,夹薄层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下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与杂色砂砾岩、泥砾岩呈不等厚互层;厚度630m。2段:沉积较为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上部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岩性以杂色砂砾岩为主,其次为深灰色粉沙质泥岩、粉—细砂岩;厚度153m。3段:沉积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为半深湖相沉积为主,岩性组合以砂泥岩薄层互层为特征;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下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以及灰色粉—细砂岩与杂色砂砾岩呈不等厚互层;厚度560m。4段:沉积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以深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大段黑色泥岩;上部为巨厚层状灰黑、黑色泥岩夹薄层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粉砂岩;底部为薄层状深灰、灰黑、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夹薄层杂色砂砾岩;厚度260m。5段:地层厚度变化大,沉积不稳定,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以浅湖相沉积为主;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黑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细砂岩,具正旋回的韵律特征;厚度400m。

中生界下白垩统伊敏组(K1y),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古宁浑迪-哈沙廷呼都格-那尔图一带,盆地中东部则被新近系和第四系所覆盖。露头上见到的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白色、灰褐色砂砾岩、砾岩、不等粒长石质杂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夹煤线,含有大量植物和孢粉化石,最常见的有:Sphenobaiera sp.,Carpolithus sp.等植物化石和Coniferus,Densoisporites,Jiaohepollis,Inerturopollenites等孢粉化石(郝诒纯等,2002)。根据钻孔资料分析,这套岩石与下伏大磨拐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岩性特征上,该组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下段,是全区发育较好的地层,沉积稳定,广泛分布于盆地中东部,厚度变化不大,具河流—沼泽相沉积特征,岩性为浅灰、黄褐、紫灰色凝灰质砂砾岩夹薄层泥岩,灰、绿灰色泥质、钙质胶结的砂岩、砾岩,灰褐色泥质页岩,厚度约125m;中段,全区分布,沉积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为河流—沼泽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泥岩,钙质胶结砾岩夹薄层泥岩及粉砂岩,灰绿色泥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厚度约80m;上段,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为河流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砾岩、灰黑色泥岩及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在泥岩和页岩中含大量炭屑及动植物化石,厚度约265m。

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统至上新统呼查山组(N12h),主要分布于呼查乌拉一带的低缓山坡地带,岩石组合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等内陆河湖相碎屑沉积建造,但岩层出露很差,仅在呼查乌拉出露有偏下部的湖相沉积砂、泥岩,成岩度很低,呈半胶结的松散状态。与下伏伊敏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大于150m。

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五叉沟组(N2w),主要出露于伊和布日赫日乌拉-那尔图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面积约250km2。岩性主要为玄武安山岩,其次为安山岩和安山玄武岩,颜色以紫灰、灰紫和灰色为主,发育气孔状构造,属于火山喷出相溢流亚相的产物。岩层产状平缓,一般小于10°,厚度0~290m。与下伏伊敏组和呼查山组呈微弱角度不整合接触。

新生界第四系在区内广泛分布,尤其在盆地中东部的下伏地层绝大部分被其松散堆积物所覆盖。下更新统冰水堆积物),主要分布于盆地外围宝格都乌拉苏木-贝尔苏木一带,以及乌尔逊河两岸,构成了大面积的冰水堆积平原;冰水堆积物由浅黄、灰黄、灰白色砂砾石组成,偶夹细砂、粉砂及粘土层,表层有亚砂土和腐殖土,厚度一般在 10~25 m之间。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物,主要分布在盆地外围乌兰诺尔西南部及黄旗庙一带的冰积谷地之中,地表未见出露。据水文钻孔资料可知,堆积物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浅黄、灰褐色亚砂土、细砂土及中细砂土;下部主要为浅黄色砂砾石。堆积物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8~20 m之间。上更新统风成砂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查干诺尔盆地外围的东北部,堆积物为细砂和粉砂,据有明显的砂垅、砂坑、砂坎、砂包等风成地貌,厚度大于13 m。全新统残坡积物,主要分布在阿尔善查干诺尔、呼查乌拉一带,堆积物的岩性基本上与其所处部位的原地基岩相一致,并以物理风化为主,反映了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风成砂堆积物,主要分布于呼伦湖南东岸,堆积物以灰黄、浅黄色长英质中细砂为主,地貌上多为活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两种类型,厚度约2~10 m;湖沼及化学堆积物,零星分布于盆地内湖泊沼泽地之中,多由富含硝、碱、盐和石膏的灰黑、黑褐色亚粘土、粘土及粉细砂,厚度一般为5~10 m;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区内德勒勃尔黑花努德以东及查干诺尔湖泊北西侧,堆积物有石块、碎石、砂土,厚度在1~20cm之间;冲积物),主要分布于区内冲沟等低洼地带,岩性为砂砾石及砂质淤泥,厚度一般为5 m左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