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对吧!!

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对吧!!
谁能有详细点的证据说明一下!!!
谢谢 啦!!!!!!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详细地址: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诞生于 安徽涡阳太清宫。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涡阳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道教之祖庭。其座落在涡阳县城北,南距谷水(今称武家河)入涡处二华里,北枕龙山,三面环水,环境清幽。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此立祠祀奉。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钦赐庙额为”太清宫”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其金碧辉煌,宏伟壮阔,不逊于帝王之都。唐末战乱,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翰林学士盛度撰碑。
唐宋诸多帝王曾多次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前来此朝谒,上尊号“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至此,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撰《御制朝谒太清宫并序》。
太清宫唐宋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海内无匹,号称占地三千亩,食邑数千人。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为壮观。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1989年以来,经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方考查论证,确认此处为老子诞生之地,天静宫旧址所在。故而,马炳文、谭兆、侯宝垣等大德之士发起广募善款,重修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教则为天下祖庭。此番重修依其鼎盛时期——北宋时的规制复修。全宫分中路和东、西三路。中路为正殿所在,前后有山门、会仙桥、灵官殿、老君殿、三清殿、灵官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钟鼓楼、“道之源”、“德之初”陈列室和乾坤道舍。其东有东岳庙、圣母殿、流星园及九龙井。西有讲经堂及藏经阁。今青牛回转,紫气重现,老子故里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
老子籍贯之争
关于老子是什么地方人,或许对理论学术研究影响不大,但汉时就有《庄子》沛人、《列子》陈人与《史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存疑之语,只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经汉初采用道家思想治国,东汉形成道教,唐李家王朝认祖的洗礼,“老子天下第一”,地位日益显赫,引发籍贯之争。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安徽涡阳、河南鹿邑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现代化规模宏大的天静宫、太清宫, 籍贯之争,越演越烈。走进两个县城,标注“老子故里”的骑牛雕塑不细心的人分辨不出其中差异。北京国家博物馆老子蜡像展还明确注明是江苏沛人。究竟老子是哪儿人,孙以楷教授对历史进行了梳理,他在《道家文化寻根》中归纳整理出有五种说法[1] [P36]:
1、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西汉司马迁说,见《史记·老子列传》。
2、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隋唐孔颖达说,他说《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是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礼记·曾子问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3、陈国相人。隋唐陆德明说,他说《史记》所载的既不是“楚苦县人”,也不是“陈国苦县人”,而是“陈国相人”。《后汉书 · 郡国志》曰“陈国相人”,还解释说:“春秋时曰相”。
4、楚国相人。东汉边韶在《老子铭》中说老子是“楚国相人”。《广弘明集》中释法琳的《十喻篇》引《高士传》也持同样看法。
5、宋之相人。清代姚鼐说。他在《老子章义序》中说,老子是宋国沛人。马叙伦《老子考》中说,宋之相人。
经过对五种说法的分析总结,孙以楷教授提出第六种说法——安徽涡阳人。但无论几种说法,归纳起来实际只有河南鹿邑与安徽涡阳两种争论,笔者认真查阅了有关材料,认为“楚苦县,陈苦县,楚相人,陈相人”四种答案具有相对一致性,虽然说法不一,但都同指一个地方,即今河南鹿邑。陈国相人是《史记》原著,今本《史记》系转抄本相对正确。“宋之相人或宋之沛人”源自对地名混乱的误解。“安徽涡阳人”的证据本身不能自圆其说。为证明上述结论,下面从所涉及乡、县、国等地理概念入手,只有正确理解这些地理概念,才能辨别真伪,解决争论。
一、厉乡、赖乡同地
《 汉语大字典》“厉”字条,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司马贞索隐:“厉、赖声相近,古多假厉为赖”。所以赖乡和厉乡是同一概念。成语“鲁鱼帝虎”,出自《抱朴子》,引用当时谚语“书三成,鲁成鱼,帝成虎”,说书经过三次转抄,“鲁”会错成“鱼”,“帝”会错成“虎”。中国古书在传承的过程中,汉及汉以前都是以传抄为主要手段,抄写者大多为普通文人、政治文人,不是学者文人,一般只关注内容、字义与抄本的一致性,而不注意保持书的原形、原样,这是先秦古文都有的通病。考古发现帛书《周易》与通行本的字形不同,字音相近是正常情况。乡名虽异,概念一致,说明无论谁抄谁,对抄写者来说,赖乡和厉乡同指一个地方。由于“曲仁里”只见一说,故乡里的地名一致,没有争议。
至于“曲仁里”一名所指,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为“自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就应该是今太清宫镇,即太清乡宫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在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有别名曰“犹龙镇”(解放前仍然如此称呼),取义于《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语。更奇者,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的高地,当地父老相传谓之“影阳山”(这或许就是王莽新朝更名为“赖陵”的根据吧)。关于这片高地,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一段与老子有关的神话传说。或许最有说服力的是此高地本身为一条小河的发源地,这条丝毫不起眼儿的小河,当地父老至今仍名之为“赖(濑)乡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东南汇入白沟河。此水名恰好与历代文献相合。
二、苦县、相县同地,因“相”歧义
鹿邑古称“鸣鹿”、“苦”、“谷阳”、“真源”、“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春秋(前770-476) 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 战国(前475-前221)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苦县,属颖川郡,后属砀郡。 《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 应该说县名沿用有准确的历史记载,没有争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5
是的,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本人就是从小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从小就听到从老一辈流下的关于老子的故事。
在本世纪初就曾成功举办鹿邑县老子邮票首发市。记得当时我还在读书,学校还特意放假了呢。很隆重的!
而且在鹿邑县太清宫镇也挖掘和发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代文物和老子母亲的坟墓!有日月井,观星台,太清宫,前故和后故相连,娃娃殿等……如果您有机会可以去我的家乡——老子故里 去看下的。现在的鹿邑县跟以往的可是变化大着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23
以前,我也一直相信老子是鹿邑人。现在也坚持认为是。有事实证明,有学术机构追溯,唐宋皇帝追封,清代县志记载。这绝对不会有错。包括台湾那个道家投资人姓马炳文(涡阳人)的第一笔资金也是投资鹿邑的。这也正是认准了鹿邑是老子故里。90年代之前,涡阳人自己都认为老子故里在鹿邑。这没有任何争议。鹿邑有那么多证据呢。
这个时候的涡阳只有一个叫天静宫的破庙。这个破庙周围一不小心挖出了九口独一无二的井,“九龙井”是所有公认老子出生地的标志。历史变迁,史书记载都有可能传误:国灭了也可能找不到了,城灭了也可能找不到了,人灭了有的骨灰也找不到了。也搞不清楚河流会不会改道,人世间挖了多少口井。井很多,不过,九口龙井只有一个地方有。这不是哪个地方都会有的。这也是改不掉的,九龙井里挖出的春秋砖瓦也是改不掉的。偏偏这是在涡阳挖出来的。涡阳大量出土了唐宋之前的破砖烂瓦历史遗迹,鹿邑列出大量唐宋之后的详实典籍。涡阳考证出天静宫有三千多亩的遗迹,鹿邑有七百多亩的文献记载。
没办法只能折中一下:唐宋以后到90年代这中间,老子故里铁板钉钉在鹿邑;唐宋之前到春秋的时候在涡阳。至于90年代之后,涡阳和鹿邑的辩士学者和考古专家们继续努力吧!
相信老子只有一个,也只能出生在一个地方。
第3个回答  2009-08-20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第4个回答  2024-02-04

不对。老子的故乡安徽涡阳。在老子的年代里,是归属于楚国版图。鹿邑、亳县属于陈国。港、澳、台也都有共识,涡阳之前叫:真源、谷阳、苦县。有很多可靠的文献,能佐证的文献:

《隋书》卷三十 志第二十六: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谷阳(现涡guo阳)和武平是并列的,不同的县。《魏书》卷一百六中 志第六◎地形二中   陈留郡   领县五 :   1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      2浚仪(有城父城。)       3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 4东燕(有蔡水、冯唐冢。)        5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武定七年罢。) 

卫真和鹿邑也是并列,不同的县。《宋史·地理志·四》: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7蒙城,望。(注:三千户是望县,二千紧县,一千是上县)

《旧唐书 本纪第五 高宗下》唐玄宗到亳州老君庙祭老子,上封号太上玄元皇帝,把谷阳改为真源。

还有更多的可靠的文献:

1、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两个县,是不同的地方,看宋史: 《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偁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车驾还,临问数四。(注:赵元偁是宋在太宗第七子,皇上在真源,元偁也要去,但只走到鹿邑病重,只好先回了。

2、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新唐书·志·卷二十八》:亳州,谯郡,望。本谯州,贞观八年更名。县七: 1谯,紧。2酂,上, 本隶沛郡,武德四年来属。 3城父。 4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十年来降,复为县。 5 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 6永城,上。 7蒙城,上, 本山桑,天宝元年更名。

4、2015年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5、古诗做不了假。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百二关山扶玉座。“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正与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建筑前面有河,也符合很风水。庙前两字也证明了一切: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没有文化多可怕。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和安徽沿涡河考察,一致认为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不曾改道。因此,老子出生地不可能从涡河北岸变迁到涡河南岸。

6、薛道衡《老君堂颂》:赖乡旧里,涡川遗迹。古往今来,时移世易。灵庙凋毁,祠坛空虚。九井生祠,双碑碎石。。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春秋瓦圈井。下图是:古流星园石匾额。

7、国家早就定性了的。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

8、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多次带领香港富豪谭兆道长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重道之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此次实地考察结果。和老子相关的鹿邑只有三处,涡阳是十一处。初步得知情形:

甲:鹿邑县部分计有:

一、老君台;二、西太清宫(庙田七百二十亩);三、圣母碑;孔子°问礼处。

乙:涡阳县部分(注:涡阳县是新县。百年前,大部分是从毫县划地而成。)

一、无忧围;二、中太清宫;(县志载明有庙田三千亩,曾有道士两千余人。)三、老君炼丹处四、九龙井(老君生后,九龙从地下涌出,吐水为其沐浴);五、白林(圣母全家墓地);六、尹喜墓:七、最近出土之古碑:八、中太清宫现在仍有两位高龄道士口述百代宗谱,说自古传来--老君出生于无忧围(中太清宫旁);九、东太清宫;十、孔子问礼处;十一、武家河(古谷水)。

9、涡阳的老子庙,涡阳天静宫景区是1993年5月28号由台湾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 (合阳) 道长、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香港青松观观主候宝垣道长、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长谭兆 三位大德善士筹资兴建的。涡阳四中,曾经的天静中学也是由香港潭兆先生捐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