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真的和情商有关?

如题所述

拍马屁,来源于元朝的历史典故,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如今却成了职场生活必备技能。形形色色的人各出奇招,巧舌如簧,集“拍马屁”之大成。都说"拍马屁“是情商高的人的专利,拍马屁真的和情商有关吗?

拍马屁的渊源

拍马屁来源于元朝文化。一说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一说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也有人说实际上拍马时决不能拍马的屁股,但由于汉人很少骑马,就把“拍马”想象为“拍马屁”了。至于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无定论,总之不要拍到马蹄子上就好了。

《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帐房师爷因为他时常进来拍马屁,彼此极熟,不好意思驳他。” 清 秋瑾《演说的好处》:“这种最上等的人,腐败不堪,今日迎官,明日拜客,遇着有势力的,又要去拍马屁。” 管桦 《清风店》二:“她鼻子这么一哼,傻小子 陈贵 便立刻跟着拍马屁。”

拍马屁的民间趣闻

从前,塞外有个财主,买到了一匹好马,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自己三个女婿来喝酒。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让三个女婿作诗来赞美这匹骏马。

三个女婿为了讨好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

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声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来去数百里,金针尚未沉。”财主听了连连称好。

二女婿不急不忙,一字一句的念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财主听罢大喜。

这时候轮到三女婿了,三女婿天资愚钝,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双手在宝马的屁股上只拍,宝马被拍得不耐烦了,放了个屁。三女婿灵机一动:“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万里,屁门还未闭。”老财主听了哭笑不得。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此汤何物?大粪是也。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说完,一饮而尽。

不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擅长“拍马屁”,老外也爱“拍马屁”。英国有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apple-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哪一行?拍马屁。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为别人提供奉承服务变成了职业,说白了,不就是靠“拍马屁”为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因为天下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拍马屁的价值

人生在世,绝无孤立存在,总得与人相处,怎么可能避免拍马屁呢?无论是谁、无论如何也跟拍马屁脱不了干系。拍马屁,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识性行为,是情感上不想做、实际上不得不做的事情。所有曾经标榜自己为人正直,从不溜须拍马的人,都是五十步笑百步,是自以为是的清高,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任何人都有权利表明他是不喜欢或不善于拍马屁者,任何人却不能坚持说他是个从来不拍马屁的人。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然而马屁背后藏着的猫腻,你知道吗?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孔子这话,听起来虽然是给那些当权者提醒,给他们指一条明路,希望他们能够“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但后面两句的马屁性质实在太明显了。只要做到了,“就跟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在那儿待着,群星自然就会围绕环抱着你。”


有人说古代有史官、谏官、诤官,个个铁骨铮铮,决无谄媚之态。其实不然,大史家司马迁是没有拍汉武帝的马屁,那是因为他们俩有仇,汉武帝把人家给“宫”了。相反,看看司马先生吹捧项羽的话吧,马屁震天响。至于唐魏征、明于谦等千古明臣,别的不说,只一句“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有史以来最肉麻的马屁,不也是每一天都喊上好几回吗,而且喊得那么由衷,那么争先恐后,生怕皇上不了解自己的拳拳之心。

除去诌笑胁肩、撮臀捧屁的身段,还有能识人意的聪明,凑趣奉承的话语。

至于我们,普通大众,更是天天跟马屁混迹一起、打成一片、习以为常。我们必须面对父母。我们必须面对老师。我们必须面对领导。我们必须面对一切比自己地位的人。这个时候,马屁却是一件很有效的攻心武器,应用得当,百试不爽。

就在这人人都在拍马屁,人人都会拍马屁的的环境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拍马屁这个行为本身却不断的被所谓的正人君子诟病,甚至将对马屁的批判写在教科书里,昭示后人。

拍马屁真的和情商有关?

拍马屁究竟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吸引万众一心?使大家孜孜不倦、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的拍着?

马屁不是随便拍拍就可以的,马屁不是背诵几十个华丽到肉麻的辞藻就可以的,马屁和烧香不一样,心诚也是不一定灵的。

首先,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享受马屁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非物质性的。物质再丰富也是有规律可循、有门类可分的,大不了现金,能够代替一切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就难了,绝对一个人一个样,而且一个阶段一个样,甚至一天一个样。拍马屁,不花功夫彻底了解对方,非拍到马腿上不可。现如今,深刻的了解一个人有多难?大家心照不宣。抬望眼,看看高高在上的领导,他老婆未必真正懂得他,而我们,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超越他的老婆!

实现了这样的超越,拍出的马屁才可能初见成效。

其次,因地制宜、见机行事。马屁且不可想当然、随性而拍。尽管人人都享受被拍的快感,但没有人愿意背负喜欢马屁的恶名。所以,该拍时一定要拍,不该拍的时候千万忍住,稍有闪失,前功尽弃。

第三,信誓旦旦、自圆其说。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多少也有一些过人之处,马屁听得多了,多少也有了一些辨别能力。于是,拍马屁的难度增加了吗?回答是:没有。关键在于拍马者自身的态度,你要用你的自信去推动去支持你拍出的马屁,你说得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连你自己都相信了,还怕对方不信?

马屁拍得好,的确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整天夸领导想百姓之所想,夸得他实在不好意思了,不也能够给我们多发点福利吗。整天夸有钱人慈悲为怀,不也能给需要帮助的人捐些善款吗。整天夸某导演德艺双馨,最后他不也就不忍心使用“潜规则”了吗……

不应该谈“马屁”即色变。应该充分认识到“马屁”的能动性,拍马屁拍出了其内在的艺术性,就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屁了。


获取更多知识,关注美呗APP(ID:meibeiap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