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制度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如题...在线急等
2000 字左右
一定要有区别啊各位~!

我国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的管理

第七条 国家鼓励研制医疗器械新产品。医疗器械新产品,是指国内市场尚未出现过的或者安全性、有效性及产品机理未得到国内认可的全新的品种。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试用,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经批准后进行。
完成临床试用并通过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的医疗器械新产品,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新产品证书。

第八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
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通过临床验证。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本行政区域内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
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应当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应当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进行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的医疗机构的资格,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第十条 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研制医疗器械,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使用。
医疗机构研制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医疗机构研制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一条 首次进口的医疗器械,进口单位应当提供该医疗器械的说明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有关资料和样品以及出口国(地区)批准生产、销售的证明文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注册,领取进口注册证书后,方可向海关申请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二条 申报注册医疗器械,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提交技术指标、检测报告和其它有关资料。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不予注册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不予注册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不予注册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所列内容发生变化的,持证单位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或者重新注册。

第十四条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4年。持证单位应当在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重新注册。
连续停产2年以上的,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自行失效。

第十五条 生产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行业标准。
医疗器械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标签、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七条 医疗器械及其外包装上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标明产品注册证书编号。

第十八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再评价及淘汰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6
  医疗器械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医院的发展和管
  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管好医疗器械,提高应用质量,提高医疗质量,确保
  医疗安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已是医院管理的重
  要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日常管理不到位。一些医疗单位未设立专管器械的机构,也未指定专人负
  责管理,导致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器械账物不符,设备有关技术资料和附件丢
  失,设备的安全责任不明,意外损失无法追究。
  2.设备采购混乱。有些医疗单位由于未建立设备的采购制度导致采购秩序混
  乱,使非法器械流入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略可行性调查研究和对经营方资
  质的审核;缺少内行的参与,对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的考察不足,造成
  损失;集资购买设备,在高回报利益的驱动下,集资者只想争取投资,而顾不上
  设备怎样采购的问题。
  3.专业技术水平较差。部分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缺少与医疗器械相关的业务
  知识和法规知识,未能对器械实施有效的管理,部分设备操作人员水平较低,报
  告的误差率较高,以上情况使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降低,不能使设备发挥最大的
  效能。
  4.一次性无菌器械重复现象普遍。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乡村卫生室和诊所,
  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再行“消毒”使用。还有的配好一支皮试液,给几个患
  者用同一支皮试针进行皮试,而这种行为操作隐秘,不易被群众发现。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是根本。各医疗单位
  应成立医疗器械管理的专业部门,完善相应的器械管理法规,制定采购、验收、
  登记、保管以及一次性器械的销毁、植入性器械的管理制度,不良事故的报告制
  度和操作、维护保养、定期检测等制度,建立内部良好的管理秩序,其具体措施
  如下。
  1.加强人员的培训。医疗器械的相关人员要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和法规的培
  训,提高管理水平、操作水平,从而提高食品药品器械的应用质量。
  2.完善采购制度。首先单位内部应成立设备采购领导小组,小组应由相关科
  室人员、器械管理技术人员、院领导成员组成;其次采购之前应做好投资可行性
  调查研究,设备的价格、性能、效益、售后服务、临床应用和实践中的使用情况、
  经营商的资质等均应列入调查研究的内容;最后无论是单位投资购买还是集资购
  买的设备都应由单位统一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3.制定集资设备管理制度。集资购买设备是医院投资设备的有效途径,如何
  管理好集资设备为医院的建设开创新路子,是医院管理的新课题也是难题。笔者
  建议,首先应制订利益的分配方案;其次院方应加强对该设备医务人员开具的检
  查单进行审查,不合理的检查单应给予制裁。再次做好该设备创收的统计、稽核
  工作。最后要求负责该机的操作管理人员,做好该机的日常检查治疗记录。
  4.加强一次性器械的管理。首先医疗机构要对相关人员无菌进行职业道德教
  育,使他们主动接受药监部门的相关法规的培训,充分地认识到重复使用一次性
  器械的危害性,从思想上主动杜绝重复使用的行为;其次是依法加强管理,建立
  健全各种记录;第三是建立皮试、注射登记制度,若发现皮试和注射次数量与科
  室调拨和购进数量有异时,就有重复使用的嫌疑,药监部门可立案调查;最后是
  将销毁制度落到实处,确保“万无一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2-26
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基本是参照美国进行的,但是我国的医疗器械目前有很多制度没有完善
第3个回答  2009-12-26
这个区别大了,具体跟哪个国家的区别?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监管制度。。。。
你要自己去下载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弄透 再去了解下别的国家,总结出区别,里面文章挺多的
第4个回答  2009-12-26
呵呵,看来是同学。努力写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