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数列 线性递推原理和公式

RTRT 求高手解答

  原理: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arithmetic sequence),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common difference),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缩写】
  等差数列可以缩写为A.P.(Arithmetic Progression)。
  【等差中项】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堪称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arithmetic mean)。
  有关系:A=(a+b)/2
  【通项公式】
  an=a1+(n-1)d
  an=Sn-S(n-1) (n≥2)
  【前n项和】
  Sn=n(a1+an)/2=n*a1+n(n-1)d/2
  【性质】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且m+n=p+q,则有
  am+an=ap+aq
  Sm-1=(2n-1)an,S2n+1=(2n+1)an+1
  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设a1,a2,a3为等差数列。则a2为等差中项,则2倍的a2等于a1+a3,即2a2=a1+a3。
等比数列  【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geometric sequence)。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common ratio),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缩写】
  等比数列可以缩写为G.P.(Geometric Progression)。
  【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G^2=ab;G=±(ab)^(1/2)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通项公式】
  an=a1q^(n-1)
  an=Sn-S(n-1) (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n*q)/(1-q) (q≠1)
  【性质】
  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数数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性质: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0)”.
  (5) 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一般数列的通项求法  一般有:
  an=Sn-Sn-1 (n≥2)
  累和法(an-an-1=... an-1 - an-2=... a2-a1=...将以上各项相加可得an)。
  逐商全乘法(对于后一项与前一项商中含有未知数的数列)。
  化归法(将数列变形,使原数列的倒数或与某同一常数的和成等差或等比数列)。
  特别的:
  在等差数列中,总有Sn S2n-Sn S3n-S2n
  2(S2n-Sn)=(S3n-S2n)+Sn
  即三者是等差数列,同样在等比数列中。三者成等比数列
  不动点法(常用于分式的通项递推关系)
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一)1.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an=a1+(n-1)d 首项a1,公差d, an第n项数
  an=ak+(n-k)d ak为第k项数
  若a,A,b构成等差数列 则 A=(a+b)/2
  2.等差数列前n项和: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即 Sn=a1+a2+...+an;
  那么 Sn=na1+n(n-1)d/2
  =dn^2(即n的2次方) /2+(a1-d/2)n
  还有以下的求和方法: 1,不完全归纳法 2 累加法 3 倒序相加法
  (二)1.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1*q^(n-1)(即q的n-1次方) a1为首项,an为第n项
  an=a1*q^(n-1),am=a1*q^(m-1)
  则an/am=q^(n-m)
  (1)an=am*q^(n-m)
  (2)a,G,b 若构成等比中项,则G^2=ab (a,b,G不等于0)
  (3)若m+n=p+q 则 am×an=ap×aq
  2.等比数列前n项和
  设 a1,a2,a3...an构成等比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
  Sn=a1+a1*q+a1*q^2+....a1*q^(n-2)+a1*q^(n-1)(这个公式虽然是最基本公式,但一部分题目中求前n项和是很难用下面那个公式推导的,这时可能要直接从基本公式推导过去,所以希望这个公式也要理解)
  Sn=a1(1-q^n)/(1-q)=(a1-an*q)/(1-q);
  注: q不等于1;
  Sn=na1 注:q=1
  求和一般有以下5个方法: 1,完全归纳法(即数学归纳法) 2 累乘法 3 错位相减法 4 倒序求和法 5 裂项相消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2
一阶线性递推数列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
这类递推数列可通过累加法而求得其通项公式(数列{f(n)}可求前n项和).
  当为常数时,通过累加法可求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而当为等差数列时,则为二阶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应当为形式,注意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般形式的区别,后者是,其常数项一定为0.
2.
这类递推数列可通过累乘法而求得其通项公式(数列{g(n)}可求前n项积).
  当为常数时,用累乘法可求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这类数列通常可转化为,或消去常数转化为二阶递推式.
例1已知数列中,,求的通项公式.
解析:解法一:转化为型递推数列.
∵∴又,故数列{}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即.
解法二:转化为型递推数列.
∵=2xn-1+1(n≥2)  ①  ∴=2xn+1  ②
②-①,得(n≥2),故{}是首项为x2-x1=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即,再用累加法得.
解法三:用迭代法.
当然,此题也可用归纳猜想法求之,但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2 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为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由已知得,则.
令=,则.比较系数,得.
即有.∴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故.
评析:此题亦可采用归纳猜想得出通项公式,而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之.
(4)
若取倒数,得,令,从而转化为(1)型而求之.
(5);
这类数列可变换成,令,则转化为(1)型一阶线性递推公式.
例3 设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两边同除以,得.令,则有.于是,得,∴数列是以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故,即,从而.
例4 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设用代入,可解出.
∴是以公比为-2,首项为的等比数列.
∴,
即.
(6)
这类数列可取对数得,从而转化为等差数列型递推数列.
二、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或一些特殊数列的二阶递推数列 
例5 设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由可得


故即用累加法得
 或

例6 在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析:可用换元法将其转化为一阶线性递推数列.
令使数列是以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待定).
即∴对照已给递推式, 有即的两个实根.
从而
∴  ①
或  ②
由式①得;由式②得.
消去.
例7 在数列求.
解析:由 ①,得②.
式②+式①,得,从而有.∴数列是以6为其周期.故==-1.
三、特殊的n阶递推数列
例8 已知数列满足,求的通项公式.
解析:∵   ①
   ∴ ②
②-①,得.∴故有

将这几个式子累乘,得

例9 数列{}满足,求数列{}的同项公式.
解析:由 ①,得 ②.
式①-式②,得,或,故有.
∴,.
将上面几个式子累乘,得,即.
∵也满足上式,∴.
第2个回答  2013-08-04
其实对线性的形式核心都是构造等差或等比数列,有些非线性的也可如此.A(n+2)=pA(n+1)+qAn+mn+d是此类的一般表达式,构造:A(n+2)+xA(n+1)+yn+t=z[A(n+1)+xAn+yn+t]解得:xyzt当z=1时A(n+1)+xAn+yn+t为等差,代入数据得到其表达式:现假设:A(n+1)+xAn+yn+t=f(n),A(n+1)+gn+h=x(An+gn+h)解得gh,若x=1,为等差,进而得到An+gn+h=g(n),An=g(n)-gn-h当z!=1
第3个回答  2015-11-04
1利用存在性求极限如果我们能够证明某递推形式数列的极限存在,则可在递推公式里取极限,便可求得极限值应满足的方程"解此方程便可求得极限值!"因此,此法的关键在于对数列极限存在性的证明"常用的证明方法有两种:单调有界原理和压缩映象原理
2写出通项求极限
第4个回答  2015-09-21
【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arithmetic sequence),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common difference),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缩写】
  等差数列可以缩写为A.P.(Arithmetic Progression)。
  【等差中项】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堪称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arithmetic mean)。
  有关系:A=(a+b)/2
  【通项公式】
  an=a1+(n-1)d
  an=Sn-S(n-1) (n≥2)
  【前n项和】
  Sn=n(a1+an)/2=n*a1+n(n-1)d/2
  【性质】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且m+n=p+q,则有
  am+an=ap+aq
  Sm-1=(2n-1)an,S2n+1=(2n+1)an+1
  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设a1,a2,a3为等差数列。则a2为等差中项,则2倍的a2等于a1+a3,即2a2=a1+a3。
等比数列  【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geometric sequence)。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common ratio),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缩写】
  等比数列可以缩写为G.P.(Geometric Progression)。
  【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G^2=ab;G=±(ab)^(1/2)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通项公式】
  an=a1q^(n-1)
  an=Sn-S(n-1) (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n*q)/(1-q) (q≠1)
  【性质】
  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数数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性质: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0)”.
  (5) 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一般数列的通项求法  一般有:
  an=Sn-Sn-1 (n≥2)
  累和法(an-an-1=... an-1 - an-2=... a2-a1=...将以上各项相加可得an)。
  逐商全乘法(对于后一项与前一项商中含有未知数的数列)。
  化归法(将数列变形,使原数列的倒数或与某同一常数的和成等差或等比数列)。
  特别的:
  在等差数列中,总有Sn S2n-Sn S3n-S2n
  2(S2n-Sn)=(S3n-S2n)+Sn
  即三者是等差数列,同样在等比数列中。三者成等比数列
  不动点法(常用于分式的通项递推关系)
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一)1.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an=a1+(n-1)d 首项a1,公差d, an第n项数
  an=ak+(n-k)d ak为第k项数
  若a,A,b构成等差数列 则 A=(a+b)/2
  2.等差数列前n项和: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即 Sn=a1+a2+...+an;
  那么 Sn=na1+n(n-1)d/2
  =dn^2(即n的2次方) /2+(a1-d/2)n
  还有以下的求和方法: 1,不完全归纳法 2 累加法 3 倒序相加法
  (二)1.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1*q^(n-1)(即q的n-1次方) a1为首项,an为第n项
  an=a1*q^(n-1),am=a1*q^(m-1)
  则an/am=q^(n-m)
  (1)an=am*q^(n-m)
  (2)a,G,b 若构成等比中项,则G^2=ab (a,b,G不等于0)
  (3)若m+n=p+q 则 am×an=ap×aq
  2.等比数列前n项和
  设 a1,a2,a3...an构成等比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
  Sn=a1+a1*q+a1*q^2+....a1*q^(n-2)+a1*q^(n-1)(这个公式虽然是最基本公式,但一部分题目中求前n项和是很难用下面那个公式推导的,这时可能要直接从基本公式推导过去,所以希望这个公式也要理解)
  Sn=a1(1-q^n)/(1-q)=(a1-an*q)/(1-q);
  注: q不等于1;
  Sn=na1 注:q=1
  求和一般有以下5个方法: 1,完全归纳法(即数学归纳法) 2 累乘法 3 错位相减法 4 倒序求和法 5 裂项相消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