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哪些风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3-21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6
过年习俗 俗称“过年”。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民族婚俗 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背篓张家界 张家界一带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宜肩挑而宜背负。当地土家、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的背篓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根据不同的用途,背篓规格、制作各异,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珑精细。姑娘出嫁要以洗衣背篓作陪嫁,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上一个"儿背篓"(背孩子用),人们上山打柴又得背上一个柴背篓,背篓在山里人看来,如沙漠骆驼,江河之舟。故域外人又称"背篓张家界" 。 其它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孙云梦记九,永风俗:"人啜茗粥,著山屐。"凡来人、来客、主妇必视其对象筛茶,层次级别颇有讲究。常客筛一般茶,贵客筛蛋茶、甜洒茶。 土家族姑娘出嫁,在前十天就得"哭嫁"。其哭法有二种,一种请十个姑娘陪着新娘哭,这叫"陪十姊妹",内容大都以赞美新娘为主;另一种是新娘独哭,内容因人而异,即兴作词。词一定得要贴切,腔也得要动听。 白族冠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包办婚姻严重,封建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盛行。亦有指腹为婚的。 白族人生孩子,热闹非常,接生,报喜,洗三,打三朝,取名,满百天,满周岁,十二岁脱白穿青,都要举行庆贺活动。 白族丧葬有落气,洗尸,穿寿衣,请道士弄路,入棺,封棺,吊丧,家奠,点主,送 葬 ,挖坟井,安葬,砌攻,送火把,立碑等仪式,与土家习俗大同小异。 地方戏剧 湖南的地方戏主要分为大戏和民间小戏两种,共有17个剧种5000多个剧目。湘剧、祁剧、衡阳湘剧、武陵戏、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为湖南地方大戏中的特色剧种。民间小戏有花鼓戏、花灯戏、阳戏等,最有影响和流行较广的是花鼓戏、花灯戏。 蛇眼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天气开始转暖,蛇快要出洞了。土家族家家户户要采摘野蒿拌合糯米做粑粑塞到蛇洞里,意谓扎蛇眼,不让蛇出来伤人。
第3个回答  2021-08-16
湖南人过年的习俗:::,要先从除夕说起了,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纱布,还有特地从湖南带来的酒药子,这性质与咱们所有的发酵用的酵母类似。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湖南过年时还有吃腊肉的传统,不过与四川人吃蒸腊肉不一样,湖南人喜欢把腊肉与香豆干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用冬笋与腊肉一起炒,这样在咸香之外还会有一种清鲜的感觉。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等等......家乡过春节除了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年俗。其中春节扫尘是每个家庭必做的环节 ,还流传着一首民谣“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意在干干净净地过年”,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怕扫掉财喜的习俗(不怕笑话我们家还一直保持这个风俗呢) 。
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大年三十跟初一,小孩子们都会三五成群结伴出去拜年,每家每户都去,只要说句“恭喜发财OR恭喜您过个好年”然后会得到长辈给的糖果、水果和各种小点心,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记得每次都是背个大书包的拜完年回家往桌上一倒心里那个美滋滋 如今想来真是很有意思,这个风俗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越来越不被小朋友们重视了, 偶尔回家过个年都很少碰到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家里来的 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回大人听小朋友们说恭喜发财然后给他她们发糖,如今看来实现的机会非常渺茫了。。。。。。
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主题为鸡、鸭、鱼、肉都得准备因为各有寓意,好像准备几个菜也有说法的。还有就是得先拜完祖先再吃饭,还有吃饭之前要先在外面放鞭炮然后关起门来,一家人都吃完了才能开门,迎接别人来家拜年。
家乡到现在一直还流行除夕之夜守岁迎新的习惯,项目以打牌为主,俺们家通常都是一桌,特殊情况下是两桌 。家里每个角落的灯都要开到天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也就是初一,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互拜年的过程了,小时爱热闹,总是一大早起来穿上新衣服臭美美的准备大人们叫出发!哈哈一般第一站是去外婆家,我外婆家是四川的,所以第一站改为大姨家了 然后接下来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伯伯叔叔的反正是轮流着互请。。。。。真的是热闹非凡!正月里都会有不请自来的舞狮队挨家挨户的舞、大的小的、舞狮的舞龙的都有,整个正月里都是锣鼓喧天的。。。。。。
第4个回答  2019-12-22
长沙:给客人送槟榔。 湘潭:舞龙灯。 湘西永顺:过早年
第5个回答  2021-03-13
成为第3517位粉丝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