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哪些风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4-12
湖南人过年的习俗:::,要先从除夕说起了,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纱布,还有特地从湖南带来的酒药子,这性质与咱们所有的发酵用的酵母类似。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湖南过年时还有吃腊肉的传统,不过与四川人吃蒸腊肉不一样,湖南人喜欢把腊肉与香豆干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用冬笋与腊肉一起炒,这样在咸香之外还会有一种清鲜的感觉。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等等......家乡过春节除了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年俗。其中春节扫尘是每个家庭必做的环节 ,还流传着一首民谣“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意在干干净净地过年”,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怕扫掉财喜的习俗(不怕笑话我们家还一直保持这个风俗呢) 。
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大年三十跟初一,小孩子们都会三五成群结伴出去拜年,每家每户都去,只要说句“恭喜发财OR恭喜您过个好年”然后会得到长辈给的糖果、水果和各种小点心,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记得每次都是背个大书包的拜完年回家往桌上一倒心里那个美滋滋 如今想来真是很有意思,这个风俗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越来越不被小朋友们重视了, 偶尔回家过个年都很少碰到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家里来的 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回大人听小朋友们说恭喜发财然后给他她们发糖,如今看来实现的机会非常渺茫了。。。。。。
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主题为鸡、鸭、鱼、肉都得准备因为各有寓意,好像准备几个菜也有说法的。还有就是得先拜完祖先再吃饭,还有吃饭之前要先在外面放鞭炮然后关起门来,一家人都吃完了才能开门,迎接别人来家拜年。
家乡到现在一直还流行除夕之夜守岁迎新的习惯,项目以打牌为主,俺们家通常都是一桌,特殊情况下是两桌 。家里每个角落的灯都要开到天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也就是初一,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互拜年的过程了,小时爱热闹,总是一大早起来穿上新衣服臭美美的准备大人们叫出发!哈哈一般第一站是去外婆家,我外婆家是四川的,所以第一站改为大姨家了 然后接下来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伯伯叔叔的反正是轮流着互请。。。。。真的是热闹非凡!正月里都会有不请自来的舞狮队挨家挨户的舞、大的小的、舞狮的舞龙的都有,整个正月里都是锣鼓喧天的。。。。。。
就废话到这里吧,想起来再续,小心轻拍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7

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和习俗。以下是一些湖南的风俗和习俗的详细介绍、来源解释、案例以及相关扩展。

1. 花鼓戏

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朝。它是一种以歌唱、舞蹈、杂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曲。花鼓戏的演出场所通常是在广场、庙会、集市等地方。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花鼓,伴随着锣鼓声和唱腔,表演出各种动作和技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2. 岳阳楼烟花

岳阳楼烟花是湖南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起源于唐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岳阳楼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些烟花不仅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式和技巧,如“龙凤呈祥”、“千层叠翠”等。岳阳楼烟花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3. 赛龙舟

赛龙舟是湖南省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湖南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参赛队伍通常由20人以上组成,其中包括划手、鼓手、舵手等。比赛过程中,队员们要全力划桨,配合鼓声和呐喊声,争取最好的成绩。赛龙舟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4. 湘绣

湘绣是湖南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起源于唐朝。它是一种以刺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手工艺品。湘绣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常被用于制作衣服、鞋子、袋子等物品。湘绣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5. 湖南菜

湖南菜是湖南省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麻辣、鲜香、口感独特而闻名。湖南菜的特点是选料讲究、烹调精细、口味独特。其中最有名的菜品包括口味独特的剁椒鱼头、麻辣可口的毛血旺、香辣鲜美的口味鸡等。湖南菜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以上是一些湖南的风俗和习俗的详细介绍、来源解释、案例以及相关扩展。这些风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湖南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也是湖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希望这些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的文化,感受湖南的魅力。

第3个回答  2023-07-03
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习俗。以下是湖南常见的几个风俗:

潇湘茶文化:湖南以茶文化闻名,潇湘茶是湖南地区最有名的茶叶之一,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喝茶被视为一种雅事,人们常常在家中或茶馆里品茶聊天,感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剪纸艺术:湖南剪纸源远流长,是湖南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湖南剪纸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细致的手工技艺而著名,常常被用于装饰窗户、门框等地方。

长沙脆皮肠:长沙脆皮肠是湖南传统的特色食品之一,以其香脆可口而闻名。制作过程独特,选取猪尾肉等材料,经过特殊的腌制和烹制工艺,使得肉皮酥脆,肉质嫩滑。

嘴唇纹身:湖南妇女在古代流传着一种特殊的传统风俗,即在嘴唇上纹上一道或多道纹身,以示贞节之美。这一习俗在当地民间仍然有所保留。

这只是湖南风俗的一部分,湖南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和民俗文化等待您去发掘。
第4个回答  2016-03-29
 NO.1 赶秋节
  
  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取谷种母题神话的另一传说),苗族先祖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取谷种,教苗民种植,使人们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县麻栗场至吉首市矮寨一带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来前,要过赶秋节,把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称为秋公秋婆,以此纪念神农的恩德。因为农历立秋日到来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黄熟,由于神农的护佑,丰收已成为定局,因此,赶秋节如同动员会一样,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赶秋集会举行对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娱乐活动,纪念神农先祖与秋公秋婆。后来,赶秋节插入英雄美女的爱情传说,使赶秋节具有祷念神农取谷种伟业和歌颂自由爱情意义的群众性娱乐节俗活动。近年来,花垣县麻栗场的赶秋节,每年参加的群众达七八万人之多。可见苗民对神农派人取谷种之崇拜。苗族节庆——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NO.2 打背节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NO.3 跳香节
  
  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称为跳香。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盛行跳香节祭五谷神和神农的地区,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县市,每当跳香节到来时,由苗族祭司主持,节期一般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与神农外,还要跳跳香舞,当地苗族称之为“督熊”,“督”苗语意为起伏地跳,“熊”,意为苗族。在这一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来祭祷五谷神与神农。像苗族这样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专门的节俗和舞蹈来祭祷神农,在其他民族尚未发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0-07-04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著称,新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