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理弹性的方法

如题所述

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主要是指抗压能力、看待问题的灵活度、抵御和应对挫折能力等。

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包括智力水平(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自信心、高度的自尊以及坚定的信念等。家庭因素,生活在家庭关系和睦、社会地位良好、与亲戚联系紧密的家庭中,心理弹性通常更好。环境因素,经常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和支持力量,内心也会更“强大”。

心理弹性并非一成不变。就像身体素质可以通过加强锻炼、合理作息等方法增强一样,人的心理弹性,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更加坚韧。

第一,经历挫折才能幸福。适当“吃点苦”,比如拒绝那些“饭来张口”的安排、体验一些困难生活等,有助于认清自己的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学问。这不仅会让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真的遇到困难时,也不会手忙脚乱。

第二,家人朋友常在一起。用心享受与家人欢聚的时光,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生活、讨论时事,有益于拓展思维、理性看待问题。此外,还可以主动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比如怎么让自己看上去更亲和、可信赖等。

第三,遇到难题主动求助。“宅”在家里,你的思想也只会钻进死胡同。建立宽广的人际网络,并学会寻求帮助。遭遇困境时主动开口,寻求所有可能的帮助,才称得上“大智慧”。

知道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良好的心理弹性,就像一套心理上的“免疫系统”,可以帮我们有效对抗各种精神刺激和危险因素侵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孩子的心灵都是丰富而敏感的。在较为宽松、接纳的成长氛围中,孩子不仅会得到身体、智力上的充分照顾和发展,还会因为喜怒哀乐都被父母所接纳和关注,而充分地体验到自己的感觉、乐于去分享自我的感觉。即使不可避免地在学习知识、师生关系、恋爱问题、身高长相、亲人去世等方面体验到糟糕的感觉,也会因为父母(及其他照顾者)的耐心倾听、悉心照料而得到舒缓,不会任由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长期的肆虐内心的感受。慢慢地,孩子也会内化父母调节自己糟糕情绪的方式、学会独立而有效地面对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有意识地处理自己体验到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感觉。

我们把这种有意无意地避免被外界伤害、避免去感觉情绪上的痛苦的自我保护方式,叫做防御机制。它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的焦虑、愤怒、痛苦等糟糕情绪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避免敏感的心灵长时间地暴露在危险的冲击下。

防御机制一旦形成,便非常稳定。在没有意外发生和有意识的改变下,往往会延续终生。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方式——防御机制——就是那最不易改变的性格的基石。

但是,每个人因为成长环境、父母的心理素质、意外事件等等的影响,都会存在防御方面的不足,导致某些情绪体验上防御功能的失效。于是他每遇到这些情绪,就会非常焦虑、烦躁,甚至在行动上失去通常的自我约束,做一些出人意料之举。即使他在认知、学习、工作上表现很优秀,但是这种难以处理的情绪却是这个人持续的困扰,有如阿喀琉斯之踵。显然小文员伊凡,无法有效地防御过度的恐惧和担忧的情绪。小说虽然没有提到他的成长背景,但可以推论,他的成长中,始终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健康地处理这些情绪,反而总是陷于一种失去弹性的模式——不断言语来确认、不断向外寻求保证来消除暂时的不安全感。

回到现实生活中,在父母自身情绪不稳定、家庭矛盾较多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困扰,因为他们的某些情绪始终会被漠视或否认,没有得到温和而有效地处理。而他们自然也缺乏如何面对自己情绪、消除过度焦虑的榜样。

最不幸的是,有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带给自己最大焦虑和糟糕体验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父母自身的焦虑无法防御时,会无意识地把获救的希望寄托于孩子、或者试图让孩子来安慰自己,出现了亲子关系中“情绪倒灌”的问题。这导致了很多成年人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可自己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社会人际时,又痛苦地发展,自己越来越像父母,延续着父母曾经努力抗争过的情绪问题、甚至延续着父母的婚姻和事业上的多舛命运,可是又无力去扭转。这是防御机制功能的不足对于人、乃至家庭持续影响的表现。

由于防御的象征化水平、防御后带来的代价、以及对认知和现实检验的影响的差异,可以划分出不同水平的防御机制。最高级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利他、压制等,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理智化、反向形成、理想化、压抑、隔离等,不成熟乃至病态的有否认、投射、贬低等等。差别在于,越是高级的防御机制,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能力越高,防御的弹性越强,而防御失灵的几率越小,带给我们的损失也越小。反之,越是原始的防御机制,出现防御失败、心理奔溃的情况会很多,而且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弹性,而给现实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带来很大的麻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3
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l〕(P1092)弹性因此被视为材料或物体内在素质的基本要素,如某些弹性纤维就具有弹力(变形能力)大、屈光好、韧度高以及抗酸碱侵蚀性强等特点。后来,弹性一词曾被生物学借用,以表明有机体的某些特质,如机体张力、肌肉弹性、心血管功能以及本能适应性等,生理弹性也被看作是生理素质的重要权数。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化的生物体的人,其心理活动也存在着某种弹性变化,这就是心理弹性。它是以个体的先天素质为发生条件,并伴随个体后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可将心理弹性界定为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