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如题所述

事实上,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花费很高。俗话说,十年寒窗期间没人问津,只要一出名就是闻名天下。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基本上对窗外的事情充耳不闻。例如,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一个成年的强大劳动力被认为是家庭的支柱。现在你基本上不从事体力劳动来参加科举考试。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能好。

在古代,为了养活一个读书人,至少需要八个成年体力劳动者,也就是说,需要八个成年体力劳动者来耕种和生产庄稼来养活你。因此,在普通的小农家庭里,很难养活一个读书人。事实上,真正识字的人很穷,但他们的家庭至少是家里有块地,可以养活他们。至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大多数普通人好得多。

范仲淹的故事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当他学习的时候,他没有很多钱吃东西,所以他煮了一壶粥,当粥冷却凝固后,他把它切成四块,分两餐吃,只够吃一天。这种情况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然很差,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中,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足够的食物,普通农民一天吃两餐,一次吃一顿粥,也就是说,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浓粥。

像范仲淹一样稠的粥可以浓缩成块,这绝对是一种奢侈。此外,由于不同朝代的科举制度不同,并非所有进入北京参加考试的人都是举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唐宋时期逐渐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科举制度并不统一。事实上,举人的特权始于明清时期,正是因为举人拥有各种特权,才有历代的考生来北京参加考试,但不乏落魄的学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6
在每一个朝代,其实进京赶考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有一些是需要考上才能够拥有功名,因此大多数在进京赶考过程之中的书生还是比较贫穷的
第2个回答  2019-10-04
因为那些举人也是由落魄书生演变而来的,他们一直不太宽裕。
第3个回答  2019-10-06
在当时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只靠读书的话,肯定过的特别的贫苦和清贫的。
第4个回答  2019-10-04
因为虽然举人一般有些家财,但古代长途跋涉赴京赶考花费之巨,不是我们能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