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 (古诗 词翻译/解释)41~50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4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4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

4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4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

5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大家帮忙翻译下! 小弟我 再 这 谢谢 l!

41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42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43 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
44 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45 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46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47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
48 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49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50 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4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这样解释: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是要人目光远大,考虑长远。其实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可以这样改:“人无虑远,必有忧近”。

这是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42孔子名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

翻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PS:在高考中,规定做“长”!!!!
43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赏释:接舆:传说春秋时的隐士。凤:这里指孔子。谏:挽回。春秋时,正处于奴隶制开始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发展时期,孔子却到外游说,宣扬他的儒家学说,因而到处碰壁。接舆对他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是多么地不走运呀!过去的已无法挽回了,未来的可还赶得上呀!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执政的也都身处危境啊!”这两句话含有一定的哲理。过去的纵然是错了,但也是无可挽回的;只要向前看,那么未来的还是可以追补的。后世多用这两句作为对人或对已鼓励的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司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就是出自本句的。
接舆所唱的又名《接舆歌》
4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孔子《论语·雍也》)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46论语中总有四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4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9《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总有不足之处,(正是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弥补,整体上) 不至于衰竭;充盈的物质好象总是从空虚开始, (正是这一虚一实相互转变,) 才使整体上用之不尽。有笔直似乎就有弯曲,有灵巧似乎就有笨拙,存在能言善辩,就好象总有笨嘴拙舌。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心静自然凉) 。明白了静能胜热的道理,就能为治理天下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
50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第2个回答  2008-11-09
45 是意思是 1件事情知道的不如喜欢的喜欢的不如为此而快乐的
47是 知道他人心中想什么的人 是聪明的 知道自己的人是有理智的
42是君子心胸是宽荡的 小人自私自利心胸狭窄

参考资料:福布斯的书

第3个回答  2008-11-09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孔子《论语·雍也》)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