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春雷过后,草地上就会长出一些类似木耳一样的东西?

每当春雷过后,草地上就会长出一些类似木耳一样的东西,当地村民都抢着去拾起这些东西,并把这些“木耳”当菜一样煮着吃。
 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春雷过后,草地上就会长出这些东西呢?而其它地面上倒是没有,还只有草地上才有呢?黑黑的,类似木耳一样的东西,透明的,软软的,又没有根茎,又能食用,平时看不见,只有春雷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晚上打春雷才会在草地上看到此物,真是奇怪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地木耳
繁殖方式主要是异形胞将藻丝隔成若干个小段,叫藻殖段,极易从异形胞处断离,每个藻殖段再通过细胞分裂长成长的丝状体。这种以藻殖段进行繁殖的方式,也是营养繁殖的一种方式。可固氮,也可食用。 地木耳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多生于潮湿的土壤表面和静水中,夏季雨后湿地上最常见,各地均有分布。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了滑浩一首歌词《地踏菜》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歌谣记述了地耳生长、充饥救荒的情景。可见,地耳自古以来,就是饥年重要渡荒的天然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劳苦大众,是大自然恩赐之宝,它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别名:天仙米、天仙菜、水木耳、葛仙米、地踏菇、念珠藻、地耳、地衣、地皮菜
学名:地木耳(Nostoc commune)   科属: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体,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   描述:亦称普通念珠藻。为常见的固氮蓝藻。蓝藻门、念珠藻科。藻体胶质,初为球形,后扁平扩展成表面波状的片状胶质体,有时不规则卷曲,并常有穿孔。蓝绿色、橄榄色或棕色。显微镜下可见在胶质中包埋着无数条弯曲的藻丝,不分枝,每条藻丝又有明显的胶质鞘,也有的不很明显。藻丝的细胞为短圆筒形或近圆球形,每条藻丝好似一串串念珠。在藻丝的细胞列中,还有1至数个异形胞,近球形,壁厚,细胞质均匀,色淡黄或透明,内含固氮酶,是固氮的场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2

那个叫地衣

第2个回答  2012-04-02
地耳为蓝藻门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Nostoscommunevauch)的藻体,又名地木耳、地见皮、地踏菜。生长范围很,适应性很强。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比粉皮为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凉拌、馏、烩、作羹等。
地耳,学名叫“普通念珠藻”,别名很多,有的地区称作地软、地木耳、地皮菜、野木耳、地见皮、地钱、岩衣,也有人称作天仙菜、绿菜等;《本草纲目》上叫“地踏菰”,《养小录》中称“地踏菜”,《野菜博录》谓“鼻涕肉”;还有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叫“葛仙米”。据《本草纲目拾遗》解释:“晋葛洪隐居乏粮,采以为食,故名葛仙米”。但一般人都把葛仙米混同为地耳,实际上真正的葛仙米却与地耳同类而不同种。葛仙米生活在水田中,十分稀有珍贵,其价值千倍于地耳。每公斤国际市场售价1200~1500元人民币。除非洲有产而外,国内湖北鹤峰县有出产。地耳还有个怪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现在雷雨之后,故名。还因为它是在河滩或山坡草地里生长出来的,故又称草耳。它生于地上,形似木耳,色似木耳,故谓之地耳。其肉质薄于木耳,做菜容易入味,口感松软脆嫩,是一种集美味、营养、功能与一体的充满山野风味的佳蔌。[1]   地耳是念珠藻属的1种,藻体自由生长,最初为球形,其后扩展成片状,大可达10厘米,状如胶质皮膜,周边部分较牢固,褶叠或波状,颜色为暗橄榄色、茶褐色、极少为鲜蓝绿色,干后呈黑褐色或黑色。藻丝卷曲,仅在群体周缘的藻丝有明显的胶鞘,黄褐色,厚而有层理,并在横隔处收缢。细胞为短腰鼓形或近球形,4.5~6微米宽,长略大于宽,橄榄绿色。异形胞球形,7微米宽。孢子少见,比营养细胞大,卵球形,6.5微米宽,7~9微米长,胞壁平滑无色。   食用藻类。
第3个回答  2012-04-02
第4个回答  2012-04-02
应该也算是一种菌类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