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急!

3 王旦大度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
4 楚归晋知英
《左传•成公三年》
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英。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英,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急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俗。”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寒假作业吧!
3 王旦大度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
寇准数短(王)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寇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诚贤能,无如呆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呆尔。”遂不问……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
3.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寇准担任镇守一方要职中,在过生日时,建造山棚举办盛大宴会,服装用品奢侈且超过规格,被别人奏报。皇帝发怒,对王旦说:“寇准办事按皇帝的规格,可以这样吗?”王旦慢慢地回答说:“寇准确实有德有才能,不会如此无知!”真宗皇帝随即明白,说道:“我知道了,这正是他的无知。”就不再过问此事……
王旦担任丞相职务,接触很多人,从不以私利结交。观察可以交谈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几个月以后,召见与之交谈,咨询访问各处利益和危害之处,或者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呈报上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悄悄地记下他们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来求见,不须见面就能处理了。……王旦处理政事时间久长,有人非议,则立即寻找错失而并不推诿辩解;如果别人出现过失,即使皇帝很发怒,能够解释就解释,尽最大的努力才罢休。
4 楚归晋知英
《左传?成公三年》
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英。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英,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急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俗。”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4.晋国人归还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给楚国,用来换取知罃。在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是副中军,所以楚国人答应了他们。

(楚)王送知罃(时)说:“您怨恨我吗?”

(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我没本事,不能胜任自己任务,才成为俘虏。您的部下不拿我祭鼓,让(我)回去接受惩罚,这是您的恩惠啊。我实在没有本事(不称职),又敢怨恨谁呢?”

(楚国)国王说:“那么感激我吗?”

(知罃)回答说:“两国为各自的国家大事计,以求让民众舒缓,各自放下仇恨互相原宥,两边释放拘禁的囚犯来达成彼此的和好。我正好碰上了,这要感激什么人吗?”

(楚国)国王说:“虽然是这样,(但)必须告诉(我)(否则)不让脱困。”

(知罃)回答说:“因为您的福气,我得以将自己的骨头归葬在晋国,(晋国)国王因此杀我,死得有价值。如果跟您一样的恩惠(国王)免于杀我,将我交给您的国外的臣子(谦称)荀首(我的父亲),荀首请示(晋国)国王然后在宗庙杀死我,也死得值得。如果没有得到(杀头的)命令,而让(我)担任继承宗族的职位,碰到有事,率领军队保卫国土,要是遇上您的部下,那也不会避开;必定竭尽全力到死,(对国家)没有二心,来尽臣子职责,这就是对您的回报啊。”

(楚国)国王说:“晋国不可和它争斗。”给他很高的礼遇送他(知罃)回去。
其实此文不白译亦能明之八九,上译确是蛇足。且难符原篇,贻笑方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2
相似回答